漢文價值論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TUZ-010111003759
資料類型:
文字
著作者:
張淑子
主題與關鍵字:
臺灣文藝叢誌
描述:
內文:凡百事物。不得其時與處。則非得發揮其全價如洋學一入。漢文之價值。漸為忘卻。漢文既失其時乎。乞為吾人言之。廣袤四百餘洲。上下四千年。聖賢相紹。而為東洋文明之偉觀。其堅實之思想。幽玄之哲理。與泰西文化相對峙。以放異彩於世界人文史上。此影響洽於洋之東半。夫按我朝應神御宇。漢文傳來之跡。其學能扶我文物製度之完美。與國學相?。以計文化之促進。其思想能融合我國体。而闡明君臣之大義。以作武士道之精華。佛教亦由漢人而及至大之化於我風教。回顧二千年我人文之發展。所負漢學又不大乎。若夫無漢學之素養。而欲窮究國史者。恰學緣木求魚之愚。何得觸機穿微乎。始自政令紀錄。終至史紀碑傳。莫不取彼為式。大日本史依此而生。日本外史因是以著。義公之赤誠。山陽之氣節。能動志士義人。而王政復古之遙因。俟茲者多矣。且教育敕語之旨。亦據於漢學。實漢學為我國文明之淵源。道義之根抵。惟溫故知新。是盡最善之道也。其說初能利民益國。其行能?於道不違於義。苟有志於國事者。假令雖有經綸吞四海。議論壓泰山之雄。不考治亂興亡之跡。而為濫說。畢竟是不徹底之迂論耳。何能導國家百世之遠乎。離歷史而不語自國之資格。不待智者而明也。徒拘泥枝葉。而不辨根源之輩。乞即思之。由是觀之。敢不要論闡明漢學既往之秘鍵。借問漢學之能事。限於溫故二字乎。吾人大不可不說。幕末開港之一舉。自招泰西文明之輸入。我思想界將瀕於一大動搖之危機。且個人主義之聲。破壞家族制度之美風。而勢頗極猛烈。民主之叫益盛。遂致危險思想之萌芽。大由任經國治民之□。小志於修身齊國之道之痛歎。非不能措置之現象乎。竊想道義之廢頹。又知有故。此時此際。吾人健全質實之儒教倫理思想。能為我思想界之中堅。而想有全風教矯正益不能禁其深也。教之精神修養之根本義。因在自已省察。自已省察。若不到達修身誠意之念則不止。於是謙讓之德自顯長幼之序。不期而明矣。實其說觸於人倫之真為千歲教條不朽之寶典也。孟子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以述道為學之本位。實漢學之妙。可謂盡在此一語矣。鳴呼。思及我思想界之現狀。廓清之任。益覺加重於漢學之上。憂國之士。宜鳴鼓不可不從此事。吾人轉論步更試一說。中夏以文章國誇於五洲。上下四千年。詩聖文豪。爭放絢爛之光彩於史上。其著想之雄。其修辭之妙。其譬喻之巧。而泰西文學未見其可比。或鬼神為之泣。而顯至誠或天馬走空而入妙。魏文帝云。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也。誠哉是言也。文星一現。而興天下之衰。起天下之惰。想至此漢泉滾滾而不盡之清流。信有力能一洗百世之苦熱。難者或言。漢學非活動的之退嬰主義之學。或其說。既屬陳腐而不為用於科學萬能之現代。欲危方今漢學之價值者。動輒同洋學與規矩準繩而欲問其長短。於是所論常失正鵠。以一言覆之。則洋學智之學。而漢學德之學也。故彼加冷評之斧於萬有之面上。此解云為道義於俎上。洋學有共浩瀚之天地。漢學有幽遠之世界。惟如難者之言。畢竟此不知活用之妙。所謂漢學者流之罪乎。漢學豈失其時哉。若夫知洋學之可尊。而不知漢學之可重。則井蛙之見。何足與言學哉。
出版者:
鄭汝南
日期:
出版品發行日期:大正8年11月15日
格式:
文字檔
來源:
臺灣文藝叢誌
語言:
中文
範圍:
臺灣文藝叢誌
管理權:
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軍備志
軍備志
列傳六
列傳三
宗教志
五桂嶺石壁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