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新圍庄賴屋堤防

客語拼音:四縣:xinˊviˇzongˊlai vugˋtiˇfongˇ(bogˋ)

別名:駁

名稱:新圍庄賴屋堤防客語拼音:四縣:xinˊviˇzongˊlai vugˋtiˇfongˇ(bogˋ)別名:駁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識別資料:B0-1001307-1007-000383
著作者:
地理區:公頃
普查人員:徐癸香
主題與關鍵字:
類別:遺址
種類:遺跡;其他
關鍵字:洪水氾濫、東片河
描述:
簡要描述:賴屋堤防位於麟洛鄉新田村新圍庄民族路376號住家賴屋的左手邊,日昭和元年(西元1926年)左右,開始以河岸邊突出的土石堤防遏止發大水時將岸邊土地切割,以前堤防高度比現在高約30公分,因為年代久遠,土石駁坎下滑成土坵一般,現在駁上都已種植椰子。早期隘寮溪流向是往西南方,所以三地門、鹽埔、內埔、長治、麟洛、萬丹等地區,都是隘寮溪氾濫時的漫流區域,隘寮溪氾濫時河水會沿著東、西片河侵犯麟洛地區,讓麟洛成為浮島般,因此大約在日昭和元年(西元1926年)左右,為防範東、西片河河水的氾濫建造了堤防,堤防從五穀宮後方到這邊然後一直到河壩寮地區。是由麟洛士紳馮安德先生所帶領建造,他是當時長興庄庄長,利用鐵絲蛇籠放滿大石頭,一條一條的把蛇籠堆疊起來當成基礎,在上方鋪上砂石約有5公尺高,當時共有三道堤防讓新圍庄和新庄地區免於洪水將土地侵蝕。在西瓜園(今三地門)昌基堤防未建築前,在麟洛鄉新田村民族路376號所在地地勢和新圍庄裏一樣高,陸陸續續被河水沖刷,現在比庄裡低了5、6公尺左右,民國48年八七水災時昌基堤防潰堤,河壩開墾人家都趕緊逃到庄內避水患。昌基堤防建造完成後東片河較少氾濫,河壩地都被開墾成農地。
自然遺物描述:堤防北面有一條圳溝,往下游流到糖廠鐵路第二泊橋,而堤防當初用蛇籠裝石頭為堤防基底,因年代已久,鐵絲已腐朽不復存在,有的則在當年經濟困難的年代被剪去賣錢,現在大小石頭裸露間雜著泥沙,上頭種植著農作物。
日期:
建檔日期:2009-09-01
年代:日昭和
來源:
臺灣客庄文化數位典藏系統
語言:
中文
範圍:
所在地:屏東縣麟洛鄉
經度:120.538784
緯度:22.664061
管理權:
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
後設資料創用CC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