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麟洛俘虜營

客語拼音:四縣:linˇlog fuˇluˇiangˇ (linˇlog zan fuˇiangˇ)

別名:麟洛戰俘營

名稱:麟洛俘虜營客語拼音:四縣:linˇlog fuˇluˇiangˇ (linˇlog zan fuˇiangˇ)別名:麟洛戰俘營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識別資料:A2-1001307-1008-000373
著作者:
普查人員:徐癸香
主題與關鍵字:
類別:歷史建築
種類:其他
關鍵字:大東亞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戰俘
描述:
歷史沿革:日昭和16年(西元1941年)左右,日本發動大東亞戰爭,在南洋地區擄獲的戰俘輾轉送到台灣來,於是在台灣各地設立戰俘營加以管理這些戰俘,麟洛的戰俘營就在糖廠隘寮農場附近,原本就是糖廠的寮房,是供糖廠擔當、管理員等辦公及放肥料、蔗種的地方,在大東亞戰爭時被日軍徵用為戰俘營。日本時代正確的名稱是『台灣俘虜收容所第三分所』,據說是東南亞最大的俘虜營之ㄧ。當時日本軍方所設聯軍俘虜營在台灣有5處分所,台北松山第1分所、白河第2分所、麟洛第3分所、金瓜石第4分所、花蓮第5分所。他們將在大東亞戰爭中在新加坡等地俘虜的美英聯軍送到台灣來,依其職務分配到各個分所俘虜營。等級較高的都分配到花蓮,不需要服勞役或者勞役較輕鬆,而分到麟洛俘虜營的俘虜,每天一早就要到河壩地區去箕砂石、搬運砂石,將砂石扛到運輸火車的車台上,有些時候則帶俘虜去割草餵馬或帶到糖廠去做製糖的各種工作。給俘虜的伙食剛開始有供應麵包等食物給俘虜,等他們慢慢地比較習慣後也改成米飯,後來時局越來越艱難,一切物資支援前線,在飯中加上大量地瓜,只有些菜餚配飯,菜色比日本兵和管理員差一些。聯軍空襲愈趨頻繁時,日本軍方曾將第3分所俘虜輾轉送到其他分所,如金瓜石第5分所。
日期:
建檔日期:2009-09-01
創建年代-年份:日昭和 約16年
創建年代-西元:1942年
來源:
臺灣客庄文化數位典藏系統
語言:
中文
關聯: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地方耆老楊登清(西元1922年生)口述
範圍:
所在地:屏東縣麟洛鄉
經度:120.548493
緯度:22.657145
管理權:
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
後設資料創用CC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