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種名:古氏新魟

學名:Neotrygon kuhlii

台灣俗名:魴仔、肉絲魟、古氏土魟、沙帽子( 澎湖 )、蝙仔( 澎湖 )、查某仔囝( 澎湖 )

大陸名:古氏新魟

中文種名:古氏新魟學名:Neotrygon kuhlii台灣俗名:魴仔、肉絲魟、古氏土魟、沙帽子( 澎湖 )、蝙仔( 澎湖 )、查某仔囝( 澎湖 )大陸名:古氏新魟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全球唯一識別碼:urn:lsid:fishdb.sinica.edu.tw:catalogue:383143
資料類型:
紀錄類別:魚類名錄
著作者:
命名者:(Müller & Henle, 1841)
主題與關鍵字:
科中文名:魟科
描述:
型態特徵:體盤菱形,前緣斜直,與吻端約成60-70度;體盤寬比體盤長約大1.4-1.5倍。吻端圓鈍不突出,吻長約等於體盤長的1/5-1/6,約比眼間隔大2倍。眼大,顯著突起;眼徑比噴水孔大。口小,口前吻長比口寬大1.7倍。口底具顯著乳突2個。尾頗短,尾長比體盤長大1.3-1.5倍;在尾刺後方的背側面皮褶顯著但短,約略等於吻長,而腹側面之前方有寬的皮褶,後部則漸低平,但可達尾端。幼體完全光滑;成體體背中央具一縱列小棘。體背褐色,散在許多具黑緣之藍點,體盤邊緣淺淡, 兩眼前後區具一顯著之暗色橫斑;腹面呈淡白色;尾部暗褐色,其後部具幾個白色環帶。以前所記載之古氏土魟Dasyatis kuhlii為本種之同種異名。
棲所生態:底棲性魚類,大多活動於礁石區外的沙泥底海域,通常棲息在較深的海域,但常隨著高潮時而進入礁盤區或更淺的潟湖區,活動深度在0-90公尺間。常將身體埋入沙中,僅露出兩眼及呼吸孔,伺機捕食,以底棲蝦蟹為食。尾刺有毒腺,是危險的海洋生物。
地理分佈: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東起紅海和東非,西至薩摩亞和東加,北至日本,南至澳大利亞。臺灣分布於北部、東北部、東部、南部、澎湖、小琉球、綠島及蘭嶼等海域。
漁業利用:為暖溫性近海底棲中小型次要經濟魚類。
出版者:
負責人:邵廣昭
日期:
資料修訂日期:2012-02-24 15:19:46
來源:
台灣魚類資料庫(http://fishdb.sinica.edu.tw)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http://fishdb.sinica.edu.tw)
語言:
中文;英文
關聯: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福建魚類誌(朱等, 1985);楊鴻嘉圖鑑 (金);Last, P.R. and W.T. White 2008 Resurrection of the genus Neotrygon Castelnau (Myliobatoidei: Dasyatidae) with the description of Neotrygon picta sp. nov., a new species from the Northern Australia. In Last, P.R., White, W.T. & Pogonoski, J.J. (eds.): Descriptions of New Australian Chondrichthyans. CSIRO Marine and Atmospheric Research Paper no. 22.
管理權: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後設資料創用CC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授權聯絡窗口

請洽臺灣魚類資料庫
email:taiwanfishdata@gmail.com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