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種名:虱目魚

學名:Chanos chanos

台灣俗名:海草魚、遮目魚、安平魚、國姓魚、殺目魚、塞目魚(台語)、麻虱目仔(台語)、麻薩末(西拉雅語)

大陸名:遮目魚

中文種名:虱目魚學名:Chanos chanos台灣俗名:海草魚、遮目魚、安平魚、國姓魚、殺目魚、塞目魚(台語)、麻虱目仔(台語)、麻薩末(西拉雅語)大陸名:遮目魚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全球唯一識別碼:urn:lsid:fishdb.sinica.edu.tw:catalogue:381130
資料類型:
紀錄類別:魚類名錄
著作者:
命名者:(Forsskål, 1775)
主題與關鍵字:
科中文名:虱目魚科
描述:
型態特徵:體延長,稍側扁,截面呈卵圓形。頭鈍,中等大。吻圓鈍。眼大,脂性眼瞼非常發達。口端位,口小;上頜中間部位具一凹刻,下頜中央則具突起;無牙齒。身體被覆細小型的圓鱗,不易脫落;側線發達,幾近平直;在背鰭與臀鰭的基部形成鱗鞘;胸、腹鰭則有寬大的腋鱗;尾鰭基部另有2片大鱗。背鰭位於體中部前方,具軟條14;臀鰭位於體之後半部,具軟條11;腹鰭軟條12;尾鰭深叉型。體背部呈青綠色,體側下方和腹部則為銀白色。
棲所生態:屬於熱帶及亞熱帶水域的魚類,能適應各種不同鹽度的棲息環境,從河川中的淡水到河口紅樹林區、潟湖以及海洋中的砂質底地形或珊瑚礁區的環境等,皆有其蹤跡。屬雜食性魚類,養殖時喜歡攝食魚池底之藍綠藻及矽藻等。母魚一次可產上百萬顆的卵,春、秋季之仔稚魚期常在靠海的近岸河口區隨波逐流,漁民撈捕後,售於養殖戶蓄養。人工繁殖目前亦已成功。但虱目魚較不能耐寒,14℃ 以下抵抗力減低,10℃以下有被凍死之現象,故養殖時需有越冬之準備。
地理分佈:廣泛分布在印度-太平洋的熱帶及亞熱帶海域,但東太平洋地區較為少見。臺灣南部較常見。
漁業利用:是臺灣的主要養殖魚種之一,魚肉細緻鮮美,為家庭食用魚的佳餚,舉凡煎、烤、煮、蒸、炸、醃、燒等,味道皆不錯。除了家庭直接食用外,加工製品之虱目魚丸也深受消費者喜愛,此外近年來開發的虱目魚罐頭、虱目魚乾、虱目魚漿、燒烤虱目魚等也逐漸打開市場。由於此魚對環境適應能力強,不但成長快速,抗病力強,單位生產量高,是將來解決糧食問題的最佳魚種之一。而有關於此魚諸多魚名的由來,流傳甚多,較為人們所傳的有以下幾個:1.根據臺灣通史記載:「臺南沿海事以蓄魚為業,其魚為麻薩末,番語也」;2.有學者認為西班牙語系稱虱目魚為Sabador,而臺灣曾被荷蘭統治過,所以有可能是由此音譯而來;3.相傳是當年鄭成功從鹿耳門登陸臺灣時,受到漁民們的歡迎,便獻上最好吃的魚種給鄭成功.鄭成功當時問了一句:「什麼魚?」,就因此諧音而得「虱目魚」之名;4.有學者認為該魚被捕獲後,原來眼球外圍的透明組織(魚類學上稱之為脂性眼瞼)中的膠原蛋白會漸漸變得混濁,看來好像被外物塞住,因而以臺語稱之「塞目魚」,「塞」的臺語發音與中文「虱」的臺語發音相似,在中文書寫上就演變為「虱目魚」。
出版者:
負責人:邵廣昭
日期:
資料修訂日期:2012-03-05 09:59:03
來源:
台灣魚類資料庫(http://fishdb.sinica.edu.tw)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http://fishdb.sinica.edu.tw)
語言:
中文;英文
關聯: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中國動物誌-鱘形目;海鰱目;鯡形目及鼠鱚目(張, 2001)
管理權: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後設資料創用CC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授權聯絡窗口

請洽臺灣魚類資料庫
email:taiwanfishdata@gmail.com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