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種名:粗首馬口鱲

學名:Opsariichthys pachycephalus

台灣俗名:溪哥仔(幼魚及雌魚)、紅貓(雄)、苦槽仔、闊嘴郎、粗首鱲

大陸名:厚頭馬口魚

中文種名:粗首馬口鱲學名:Opsariichthys pachycephalus台灣俗名:溪哥仔(幼魚及雌魚)、紅貓(雄)、苦槽仔、闊嘴郎、粗首鱲大陸名:厚頭馬口魚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全球唯一識別碼:urn:lsid:fishdb.sinica.edu.tw:catalogue:381031
資料類型:
紀錄類別:魚類名錄
著作者:
命名者:Günther, 1868
主題與關鍵字:
科中文名:鯉科
描述:
型態特徵:體延長而側扁,腹部圓,無肉稜。頭較大。吻略突。眼中大,上位。口斜裂,上頜骨末端可達眼中部下方,雌魚口裂稍大於雄魚。無鬚。體被中小型的圓鱗;側線完全而向下彎曲,側線鱗數51-55;背鰭前鱗25-27。各鰭均無硬棘,背鰭軟條3(不分枝軟條)+ 7(分枝軟條);臀鰭3(不分枝軟條)+ 9(分枝軟條);腹鰭 1(不分枝軟條)+7-8(分枝軟條);成熟雄魚的臀鰭明顯延長,末端游離呈條狀。體背側灰綠色,體側及腹側銀白。雄魚體側的有12-15條具藍綠色光澤之橫帶,幼魚及雌魚不顯。雄魚背鰭及臀鰭鰭條具黑色條紋,頭部下部呈橘紅色,胸鰭及腹鰭呈橘紅色到淺黃色;雌魚皆偏灰白色。繁殖期時,雄魚有追星出現。
棲所生態:初級淡水魚。喜好棲息於河川的中、下游及溝渠中水流較緩的潭區或淺灘。幼魚為雜食性,以藻類、水生昆蟲及有機碎屑為食;成魚為偏肉食性,以水生昆蟲、小魚及小蝦等為食。在繁殖季節,常可看到雄魚追逐雌魚的求偶行為,雌魚大多在黃昏時後於緩流的淺灘處進行產卵。
地理分佈:台灣的特有種,原產於除花東兩地外之河川及溪流中,近來因被放流而普遍分布於花東各大河中。
漁業利用:為台灣河川最主要的溪釣種類之一。食用魚,油炸或紅燒皆宜。
出版者:
負責人:邵廣昭
日期:
資料修訂日期:2012-03-29 11:49:25
來源:
台灣魚類資料庫(http://fishdb.sinica.edu.tw)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http://fishdb.sinica.edu.tw)
語言:
中文;英文
關聯: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臺灣淡水及河口魚類誌(陳&方, 1999);台灣淡水魚類-壹 鯉形目(陳&張, 2005)
管理權: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後設資料創用CC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授權聯絡窗口

請洽臺灣魚類資料庫
email:taiwanfishdata@gmail.com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中文名:陳氏鰍鮀
中文名:陳氏鰍鮀
中文名:粗首鱲
中文名:粗首鱲
中文種名:巴氏銀鮈
中文種名:巴氏銀鮈
中文種名:科勒氏鰍鮀
中文種名:科勒氏鰍鮀
中文名:台灣鏟頜魚
中文名:台灣鏟頜魚
中文名:圓吻鯝
中文名:圓吻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