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種名:日本鰻鱺

學名:Anguilla japonica

台灣俗名:白鰻、日本鰻、正鰻、白鱔、鰻鱺、土鰻( 澎湖 )、淡水鰻( 澎湖 )

大陸名:日本鰻鱺

中文種名:日本鰻鱺學名:Anguilla japonica台灣俗名:白鰻、日本鰻、正鰻、白鱔、鰻鱺、土鰻( 澎湖 )、淡水鰻( 澎湖 )大陸名:日本鰻鱺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全球唯一識別碼:urn:lsid:fishdb.sinica.edu.tw:catalogue:380711
資料類型:
紀錄類別:魚類名錄
著作者:
命名者:Temminck & Schlegel, 1846
主題與關鍵字:
科中文名:鰻鱺科
描述:
型態特徵:體延長而呈蛇狀,尾部側扁。頭中大,呈鈍錐形。口大而開於吻端,微斜裂而達眼後緣下方;下頜略突出於上頜。背鰭和臀鰭都是低平而一直延伸到尾部,和尾鰭連結成一體而不易區分彼此;背鰭起點至臀鰭起點之距離短於頭長,且背鰭起點至肛門距離約為體長之9%;無腹鰭;胸鰭位於鰓蓋後方,略呈圓形。鱗片細小而埋藏於皮下。脊椎骨數為112-119。體表無任何花紋,體背部為深灰色而稍帶綠色,腹部則為白色。
棲所生態:屬降河性洄游魚類,主要棲息於河川底層與洞穴中。夜行性,以魚蝦及其他大型底棲動物為食。亞洲國家包括台灣之日本鰻均來自同一產卵場,即Mariana島以西之北赤道洋流區 (15°N~140°E) ,卵孵化為柳葉幼生 (leptocephali) 後,展開南北漂流2000公里,約百餘日後變態為鰻線 (elver),順黑潮海流北上,歷經30-50天游至菲律賓、台灣、中國及日本東岸之河口溯河而上。
地理分佈:廣泛分布於日本北海道至菲律賓間的西太平洋淡水域,包括島嶼與亞洲大陸等注入太平洋的大、小河川溪流。臺灣各河口區與其中、下游皆有其分布。
漁業利用:野生白鰻已不常見,市場所見之白鰻多為沿海撈捕之鰻線養殖而成的,為台灣外銷主要魚種,以南部養殖較多。近年來鰻線數量日益減少,而有以歐洲鰻替代者。本種以燒烤、煮湯、紅燒食之,目前以加工製作蒲燒鰻較多。
出版者:
負責人:邵廣昭
日期:
資料修訂日期:2012-02-24 16:24:27
來源:
台灣魚類資料庫(http://fishdb.sinica.edu.tw)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http://fishdb.sinica.edu.tw)
語言:
中文;英文
關聯: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台灣常見魚介貝類圖說(下)-魚類(邵主編, 1996);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3(FAO,1999)
管理權: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後設資料創用CC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授權聯絡窗口

請洽臺灣魚類資料庫
email:taiwanfishdata@gmail.com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中文種名:花鰻鱺
中文種名:花鰻鱺
中文種名:花鰻鱺
中文種名:花鰻鱺
中文種名:日本鰻鱺
中文種名:日本鰻鱺
中文種名:太平洋雙色鰻鱺
中文種名:太平洋雙色鰻鱺
中文種名:日本鰻鱺
中文種名:日本鰻鱺
中文種名:日本鰻
中文種名:日本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