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峰林宅

霧峰林宅
霧峰林宅
霧峰林宅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主題與關鍵字:
台灣建築
描述:
簡介:四合院帶多護室之古宅,建築風格屬台灣中部型。頂厝及下厝大都毀於九二一地震,重建之花廳戲台亦倒毀。
建築樣式:住宅建築(福州建築)
霧峰林家頂厝:   霧峰林氏一族遷臺第四世之後分為兩家,以林定邦為始祖的一支所建的大宅稱為下厝,而以其弟林奠國為始祖的一支所建的大宅稱為頂厝。   1、沿革—─林奠國在同治元年(1862年)曾率鄉勇討剿戴潮春之亂,後又與其姪林文察出征福建討伐太平軍。其子林文鳳、林文典及林文欽亦皆建功屢屢。而尤以林文欽獨好學,於光緒19年(1893年)中舉,素慕萊子斑衣之志,在其住宅後山麓建築萊園,以娛其母親。其族人之宅第亦約於光緒末年完成。日據後由其子林獻堂氏屢加修建,才成為今日之規模。   2、格局及形式─—規模較下厝為小,建築物可分為三區,最北一區已完成,稱為景薰樓,有四落之多;中間區尚未完成,僅有三落;最南一區稱為蓉鏡齋,有三落之格局,亦有部分未完成。全部都是坐東向西。   景薰樓之入口為兩層式歇山頂門樓,為日據時修建,故已採用水泥材料。第一進前面有軒亭及遮陽棚架,軒亭之兩側有八卦形的屏門,可啟可閉,為臺灣僅見之例。其下有石桌及石椅,這些設施都是為適應臺灣炎熱的天氣,正廳上懸有「文魁」匾。木作顏色以青色描金邊為主,顯得非常清爽華麗,護龍部分貼有南洋的花磁磚。   第三落為此宅最主要之建築物,其正堂為兩層樓閣,形制為五開間。中央三間為木造,兩側則為磚石造。屋頂為重脊之歇山式。原為燕尾,但遭颱風吹損才改為馬背式。屋簷四隅皆有吊筒裝飾,室內之門窗木作已染有日式建築之風格,正堂內並嵌有彩色玻璃窗。此樓在日據中期曾由林獻堂氏重修。   蓉鏡齋為一樸實清幽的住宅建築,前面有半月池,其石欄干工很細。正廳前亦有軒亭,其木架上的瓜筒與臺中吳鸞旂宅之瓜筒屬於同一派之作法,為上圓下尖的造型。 霧峰林家下厝宮保第:   1、沿革──阿罩霧(霧峰)林家渡臺第六世林朝棟在同治初年(或更早約1860年)所建。其家族有習武之傳統,其父林文察於咸豐10年率子弟兵平定汀州之亂事,隨後又轉戰浙江一帶太平軍,清廷封官至福建陸路提督。同治年間林氏奉詔返臺剿平八卦會之亂,後又率兵內渡,陣歿於漳州。其弟林文明及子林朝棟亦皆屢獲戰功。清廷特賞其山林及樟腦專賣,林家遂大興土木,建造宮保第大厝,前後約五年始成。   2、形式──宮保第在建成之後屢有修建,其平面格局為回字形四合院,前後有四進,面寬達十一開間,為臺灣清代官宅中最大者。各院落均極寬敞,前三落為客廳兼公堂,第四落為住宅用。   3、特徵──第一落門廳獨立,為臺灣唯一例。大木作用材較細,瓜筒之造型為別處罕見,色彩以靛青為主調,多用支摘窗,窗櫺花樣甚多,但較簡單。磚工很好,有極出色之磚雕牆基。 霧峰林家下厝家祠:   1、沿革─—霧峰林氏在清代中期以後崛起,尤以林定邦、林文察、林朝棟祖孫三代之功名顯赫一時。祠堂可能在同治初年即建,但現在之形態則為光緒年間大修後之結果。林氏下厝這一支共建有四,幢大建築並行排列,皆為西向,背後有山林之險,形勢甚佳。自北而南依次為庭園、宮保第、祠堂及另一幢大住宅。   2、平面—─為三落式,第一落為門廳,第二落為戲臺之準備室,其後附建一歇山頂的戲臺。第三落為祠堂之正廳,配祀有西河林氏神位,其前並建有軒。第一內院為賓客之集散休息空間,第二內院兩旁各建有兩層樓的看臺,以便演戲時可容納較多的觀眾。   3、形式—─平面之進深很長,能夠塑造出莊嚴的氣氛來。屋頂形態頗值玩味,林宅的屋頂大體上有一種共同趨勢,即是面寬太闊(可能為了顯示其官家的氣勢),導致兩端的燕尾離得太遠而不能取得呼應。為了補救這個缺點,所以其燕尾之起翹很陡,但造形上卻較纖細。祠堂之面寬近20公尺,但屋脊卻採用「單脊」,只有第二落為配合戲臺採用「重脊」。第三落(即正堂)之前附建有軒,其作法不似臺灣其他古宅堂前立亭子式的軒,而是採用與正堂同樣面寬的長廊式的軒(達五開間)。軒之屋頂亦為獨立的硬山式,因此與正堂懸山屋頂之間必須設有排水槽。同時亦讓我們感覺有趣的是這座祠堂竟然湊巧地出現了硬山、歇山及懸山三種屋頂。   4、裝飾—─樑架及各部分之木雕風格手法獨步全臺,似乎有點天竺之影響。因其屋頂高敞,柱子瘦長。室內為圓柱、戲臺、看臺及捲棚軒多使用方柱。正堂內有精緻的花罩,屋架仍為傳統的穿樑結構,但並非閩南式。例如大通樑、二通樑之斷面均為長方形而非圓形,從這點來看似乎是中國北方的作法。捲棚之作法尤其細工,為難得之佳例。鑲有類似拱筋的木條,曲面的天花,都顯得非常優雅細緻,據目前的資料僅有江南吳縣木瀆嚴家花園的捲棚與之相當接近﹝註31)。最值得注意的是月樑之斷面亦為長方形(一般閩南式之月樑斷面為上凸下凹之形狀),其下方沒有雕花的附屬裝飾,故只能在月樑上及「坐斗」上施以淺雕,此種手法頗近於石刻浮雕,似乎有印度建築或敦煌藝術之影響﹝註32﹞。另外,戲臺背景有木雕的太師壁,左右並設出將入相門,為標準之戲臺作法。綜合上述,可得到三點特徵:   A、自其較細的樑柱材及「坐斗」的安置方式,顯為廣東派作法,同時亦沒有閩粵常使用的瓜筒。   B、木作上施以淺雕的手法及其圖案之花樣很可能有來自印度的影響。   C、所有木作不上彩色,純為木材素漆,顯然為光緒年間的流行作法。   5、討論—─這座祠堂在建築學上最大的成就有兩方面,一是它的嚴密而豐富的戲劇化空間;一是它的木雕風格。霧峰林氏祠堂提供我們有居高臨下的戶外垂直空間情趣(鹿港民宅則為室內之趣味),它為了解決眾多觀眾賓客的視線及音響問題,所以作了兩層樓的護龍,既可增加看臺的席位,又可防止聲音外洩。而且後臺部分的所謂準備空間,包括道具室、化粧室一應俱全。賓客入口分列兩側的月門,我們可以想像得出,當年進出有序的清況來。   總之,在臺灣古建築中,霧峰林氏祠堂是很重要的一個特例。戲臺建築建在祠堂之中,意味著子孫與祖宗同聚一堂觀戲,是頗值玩味的。 霧峰林家萊園:   1、沿革─—林奠國之第三子林文欽,字允卿,號幼山。其族人雖崇尚習武,但他卻偏好文事。光緒19年(1893年)中舉。萊園即林氏為娛親而建,取萊子斑衣之志。日據後,由林獻堂再予整建。   2、規模─—利用其大宅後面之天然山谷建造而成,面積甚廣闊,有亭臺樓閣點綴其間。主要之景物有:   A、木棉橋,原為木橋,在1920年左右改建為水泥橋。過橋後即為園門,門楹上有林幼春之題聯。   B、五桂樓,為全園的重心,因其前植有五株桂樹而得名,原先為林奠國夫人觀劇之處。日據時頗有塌損,乃重新改建,與原來之形態相左。現存物為洋風與和風之混合物。   C、小習池,為五桂樓前之水池,係匯聚人谷溪水而成。池中有島,稱為荔枝島,有橋聯接之。島上建有一亭,現存物亦於日據時期經改建。   D、考槃軒,為次於五桂樓之第二大建築物,傳為其族人讀書接客之處,但早已倒塌,其址難考。   E、另外尚有望月峰、萬梅庵、千步磴、夕桂亭等景物,全已不可考,近年庭園大部分改為萊園中學用地,甚多原來景物被夷為平地,殊為可惜。   F、林氏之祖墳亦建在園內之小山上,日據末年曾重修,惟水泥匠之技術甚高明,以水泥模仿木結構細部,甚為精工。   3、結論—─林獻堂在日據時期領導文化協會抗日運動,為了社交也屢加修建,萊園可說大部分成於日據之後。就配置方式而言,與板橋林園迥然不同,後者人工多於天然,而萊園頗近於「園林」之規模。另外下厝林家在宮保第北側亦有一庭園,早已荒廢。
一、所具歷史、文化、藝術、科學、紀念或其他學術價值:   在藝術上,霧峰林家是清代台灣中部最大的家族,和板橋林家並稱台灣二林,其宅第規模宏大,堪稱當時宅第建築之佳構。 二、時代之遠近:   霧峰林家共由下厝、頂厝及萊園三大部分組成,其中下厝建於同治元年(西元1862年),頂厝則建於光緒年間,萊園為林文欽在光緒十九年(西元1893年)闢建,都是百年以上的古老建物。 三、與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   林家原籍為福建漳州平和縣五寨墟莆坪社,乾隆十九年(西元1764年)來台墾荒。林家真正崛起的關鍵時期是在咸豐年間,林文察平閩匪,屢立戰功,並開始擴建宅邸;同治三年(西元1864年)更因助剿太平軍而戰死於漳州,清廷追贈「太子少保」,而文察之子朝棟除戰功外,亦協助劉銘傳執行新政,尤其是開山撫番,經營樟腦、開墾土地,財富大增,使霧峰林家成為僅次於板橋林家的第二首富。 四、表現各時代之特色、技術、流派或地方之特色:   所有的建築均堪稱華美,但以下厝的「宮保第」面寬廣達十一間最為壯觀。其左側原有三進的花廳,目前僅存五開間帶軒的第三進。室內大木結構表現明顯的江南建築風格,尤其菱角橡作成的菱角軒及軒內以白底為地的花式雕刻木構構件,不僅風格獨特,而且豪華壯麗。在頂厝部分則以景薰樓第三進面寬五開間的雙層閣樓為最精彩。 五、數量之多寡:   全省現在僅存十九座宅第類古蹟,十分需要維護保存。 六、保存之情況:   萊園稍有損壞,其他大致良好。 七、規模之大小:   林宅包含頂厝、下厝、頤園及萊園,佔地數十畝,範圍很廣。 八、附近之環境:   林宅後面因拓寬道路,造成整體社區結構性的變化,應加以管制。
日期:
古蹟公告日期:民國74年11月27日
來源:
數位檔案來源:行政院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 臺灣建築史 http://www.dm.ncyu.edu.tw/
範圍:
行政區域:台中縣
地理位置:台中縣霧峰鄉(頂厝:錦榮村民生路42號。下厝:本堂村民生路28號。頤圃:錦榮村民生路38號。萊園:萊園村萊園路91號,私立明台高職內。)
管理權:
行政院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 臺灣建築史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嘉義大學

授權聯絡窗口

陳嘉文老師
05-2717860
jwchen@mail.ncyu.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北極殿
北極殿
淡水福佑宮
淡水福佑宮
虎山巖
虎山巖
台北府城北門(承恩門)
台北府城北門(承恩門)
大觀義學
大觀義學
桃園景福宮
桃園景福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