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悅記祖宅(老師府)

陳悅記祖宅(老師府)
陳悅記祖宅(老師府)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主題與關鍵字:
台灣建築
描述:
簡介:公媽廳與公館廳並存之住宅
建築樣式:廟宇建築
  1、沿革──又稱為「老師府」,陳維英建於咸豐3年之後不久,原先之建築則於頂下郊分類械鬥時被焚燬。陳維英生於嘉慶16年,咸豐9年(1859年)中舉人,曾於道光25年至福建任閩縣教諭,回臺後掌教宜蘭仰山書院、淡水廳的學海書院及新竹的明志書院。其族人陳維藻及陳樹藍亦曾中舉。   住宅坐東朝西,分為南北兩部分,北側為「客廳」,南側為「公媽」。即接待賓客部分與家祠居住部分分開。原先「公媽」前埕立有一對石旗干及一對木旗干,現只存石旗及木旗干之夾干石礎。民國60年左右其後人將牆面貼上馬賽克,古意盡失。   2、形式──為單脊式燕尾頂之三落大厝兩幢並列而成,公媽廳之入口較窄小,第二進及第三進之間有亭。客廳部分較堂皇,有簷柱,一、二進之間有亭。兩幢之用途不同,但皆相通。第三進及護龍皆為住宅部分。   3、特徵──從此住宅例,看出夾在兩進之間的亭子確為空間使用之重點,客廳部分將亭子置於前,而公媽廳部分卻將亭子置於後,以方便族人使用。另外,本宅與大龍峒街屋民居之屋頂一樣,都顯得太低,可能是風水上之緣故。   
一、所具歷史、文化、藝術、科學、紀念或其他學術價值:   在紀念價值上,陳悅記祖宅又稱老帥府,是清末大龍峒頂儒陳維英的父親陳遜言所建的祖宅,也是目前台北市規模最大的古厝。   在藝術價值上,公媽廳前埕所立之科舉標誌的石旗桿及木旗杆(現僅存夾杆石礎),為目前台閏地區碩果僅存的一封完整旗桿,彌足珍貴。 二、時代之遠近:   左側的「公媽廳」建於嘉慶十二年(西元1807年);右側「公館廳」建於道光十二年(西元1832年)。 三、與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   陳維英,字實之.,號迂谷,祖籍福建泉州府同安縣大井腳,是陳遜言的第四個兒子。咸豐元年(西元1851年)舉孝廉方正,九年(西元1859年)為舉人,並以舉人捐中書科中書,改主事,掌教於噶瑪蘭仰山書院及艋胛學海書院,平時作育英才,地方尊稱他為老師,陳宅亦稱老師府。 四、表現各時代之特色、技術、流派或地方之特色:   陳悅記祖宅的建物正面有寬大的前埕,前埕上原有旗杆及台座,現僅剩石質旗杆一對。旗杆上刻爬獅,以示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為台灣目前僅餘的石旗竿。公館廳第一進結構特殊,金柱內用六架,使大樑拉長,樑上除了承接三個瓜柱外,還多加一組捲草斗座,使屋坡明顯延長。這種展延寬闊的門面,高低起伏的翹脊屋坡以及巍峨矗立的旗杆,充分表現出陳家早期在大龍峒一帶的氣勢和典範。 五、數量之多寡:   台閩地區的祠廟類古蹟計有十九處宗族祠堂。 六、保存之情況:   目前仍作為居住與祭祀使用,其中文物失竊,部分建物倒塌,並有新增建物,對古蹟本體有所損壞。 七、規模之大小:   本古蹟原為兩棟並排的三進式帶護龍建築,以後又續建餘慶堂等,成為四進式的房舍,佔地五九四四平方公尺,由「公媽廳」及「公館廳」二部分組成。 八、附近之環境:   陳悅記祖宅因時代的變遷,淡水河淤積和都市環境的開發,往昔港仔墩墘河道被寬廣的道路取代,周遭環境也由農田變成建築物。原設置於外埕左側之頭門,因通道土地被啟聰學校征收,外埕闢建延平北路而退縮,進出大門移至延平北路並重新砌置圍牆。
日期:
年代:1807
古蹟公告日期:民國74年8月19日
來源:
數位檔案來源:行政院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 臺灣建築史 http://www.dm.ncyu.edu.tw/
範圍:
行政區域:台北市
地理位置:台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四段231號
管理權:
行政院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 臺灣建築史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嘉義大學

授權聯絡窗口

陳嘉文老師
05-2717860
jwchen@mail.ncyu.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陳德星堂
陳德星堂
台南三山國王廟
台南三山國王廟
金廣福公館
金廣福公館
壽山巖觀音寺
壽山巖觀音寺
鹿港興安宮
鹿港興安宮
滬尾湖南勇古墓
滬尾湖南勇古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