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系列名:師友致葉榮鐘信

案卷名:林莊生

件名:林莊生致葉榮鐘信1971年02月13日

推薦分享

Share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典藏號:NTHU-LIB-001-070400360029
資料類型:
資料類型:信函;媒體類型:紙本
描述層次:件層級
著作者:
林莊生 寄
主題與關鍵字:
關鍵字:林莊生
關鍵字:葉榮鐘
關鍵字:總督政治
關鍵字:民族主義者
關鍵字:民權主義者
關鍵字:社會主義
關鍵字:林獻堂
關鍵字:同化會
關鍵字:自治聯盟
關鍵字:梁任公
關鍵字:市民意識
關鍵字:《臺灣省通志稿》
關鍵字:板垣退助
關鍵字:蔡惠如
關鍵字:同化主義者
關鍵字:辜顯榮
關鍵字:御用紳士
關鍵字:《臺灣民報》
關鍵字:林呈祿
關鍵字:皇民化運動
關鍵字:大東亞戰爭
關鍵字:光復
描述:
內容描述:範圍與摘要:林莊生致函葉榮鐘,信中主要對279回整體的要點提出感想:1.在第一章前言有必要增添歷代總督政治的概說以及時間的前後關係,因為書中述及的總督名稱相似(田、內田、太田),容易造成混亂。2.就全書來看,書中述及民族主義者部分可代之以「民權主義者」,因為這些人的思想根底皆為西歐的民權思想。他們的民族主義是民權的民族主義,此點與前期的武力抗日為主體的前近代民族主義有所區分,並且也異於後期的社會主義的民族主義運動。從這個觀點來看的話,也可看出林獻堂從同化會至自治聯盟的一貫思想。也就是說民權主義者比民族主義者在政治運動的動機更為明瞭,思想純度也更高。林莊生並舉了兩項例子說明:(1)梁任公對林獻堂的影響,讓林献堂不單考慮臺灣對日本的認識,更進而溯源至近代思想。(2)林獻堂抱持的民權思想,以傳統來看相當嶄新,甚至可說是反傳統。因為這種西歐式,以市民意識為基礎展開的民族運動使他成為偉大的先覺者,建議可在第一章記述林獻堂思想行動的部分強調此近代思想的萌芽,拉出民權的民族主義輪廓。3.雖然關於參加同化會的理由有說明清楚,大部分的人應該不會與通志稿(應為《臺灣省通志稿》)的作者做出同樣的論斷;不過建議像是板垣退助的部分可再說明清楚一些。也就是強調此人並非只是明治開國元勳同時也是個民權論者,是個富有良識與善意之人,另舉例說明當時台灣人受到日本人壓迫的情形,襯托出這群人士的訴求是在於以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促成日台兩民族的共存(coexistence)。4.第30回反駁《通志稿》中提到林獻堂、蔡惠如兩氏為同化主義者的論證時,舉例有點過頭,莊生並舉例說明可據理力爭,但不需要連「味噌汁,不說日本語」等行誼都拿來辯護,故建議刪去用林蔡行誼來辯護的部分。(提醒葉氏,在反駁通志稿對林獻堂、蔡惠如的不當論據時,有更有說服力的方法,不需要拿小事情來駁斥)5.林莊生認為本書最大的缺點是除了辜顯榮氏之外,對於官派人物的存在並未多所著墨,此舉可能是對現存者的顧慮,然而這種方式不僅非春秋史筆,也會搞亂民權主義者在政治光譜上的位置(原文作:political スペクトロム,應為スペクトラム;political spectrum直譯為政治光譜),所以應把御用紳士的言論主張公開給大眾知悉,只列出客觀事實不做批判也沒關係。6.對於第十章民報(《臺灣民報》)的介紹可側重做為臺灣人口舌的貢獻,同時對於林呈祿氏的評價,希望可以兼顧公義私情,作公平論斷。此外,結尾部分可就皇民化運動、大東亞戰爭、光復等事作簡單的介紹。
版本:手稿
來源:葉榮鐘家屬捐贈
保存狀況:良
日期:
1971/02/13
格式:
實體描述—數量:1 筆
範圍:
1971/02/13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
使用限制:開放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