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董其昌書輞川詩 冊

明董其昌書輞川詩 冊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故書000209N000000000
資料類型:
書法
繪畫
著作者:
董其昌
日期:
明神宗萬曆二十八年(1600)
TIME STAMP:31-10月-08
格式:
本幅 27x11.7公分&全幅 32.3x32.3公分
語言:
漢文
關聯:
石渠寶笈初編(養心殿),上冊,頁478&故宮書畫錄(卷三),第一冊,頁104&董其昌(西元一五五五—一六三六年)字玄宰,華亭(今上海)人,萬曆十六年進士,官至禮部尚書。明代後期書畫及鑑藏、評論家。長於楷、行、草書。 「輞川詩」絕句二十首,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一組詩作,歌詠輞川別業附近二十處勝景。董其昌此冊四十六歲書,用筆藏鋒裹鐵,十分含蓄。當時退職在家,或是將隱居遊樂的心情,投射在作為隱逸典型的「輞川詩」中。&Tung Ch'i-ch'ang, a native of Shanghai, was a civil service graduate and served in the Ministry of Rites. He wa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painters, calligraphers, and connoisseurs of the late Ming and specialized in standard, running, and cursive script. "The Wang-ch'uan Poems"includes 2 truncated verses originally composed by the poet Wang Wei (701-761) singing the praises of 20 famous sites near his Wang-ch'uan villa. This work was transcribed by Tung at the age of 45. The brush tip is concealed yet forceful for an introverted manner. At home and retired from office, perhaps Tung expressed the joys of seclusion and travel by choosing "The Wang-ch'uan Poems", which served as a model of reclusion for scholars. &董其昌(1555-1636),江蘇華亭人。字玄宰,號思白。萬曆十七年(1589)進士,官至禮部尚書。擅長真、行、草書各體,其中尤以行草書更為傑出,為晚明之冠。富收藏,亦精於鑑賞。著有《容臺集》《畫禪室隨筆》等書闡釋書畫理論,影響後代藝術發展很深。 行書王維輞川詩二十首。輞川在陜西省藍田縣南方,王維晚年在此風光幽美的地方建有別莊,計有〈華子岡〉、〈文杏館〉、〈鹿柴〉、〈白石灘〉等二十景,王維除了為此景緻奇勝的別業賦詩外,畫史上也記載曾創作過〈輞川圖〉。 本冊墨濃筆重,行書流暢靈動,而運筆提按頓挫,則有楷書的凝實。萬曆二十八年(1600)春末,董其昌赴浙江省嘉興縣拜訪同年(萬曆十七年,1589)進士吳正志,吳氏出佳紙請董其昌書王維詩,遂成此冊,時董氏四十六歲,為其傳世行書作品中之前期佳作。此際董氏的行書,是以王羲之(303-379)〈蘭亭敘〉和〈聖教序〉的風格為主導,並參有顏真卿(709-785)〈爭座位帖〉的筆意,兼容並蓄諸家書風,而後自成一家之面貌。(許郭璜)&〈輞川詩〉絕句二十首,是王維(701-761)著名的一組詩作,歌詠輞川別業附近經常遊覽的二十處勝景,包括:孟城坳、華子岡、文杏館、斤竹嶺、鹿柴、木蘭柴、茱萸沜、宮槐陌、臨湖亭、南垞、攲湖、柳浪、欒家瀨、金屑泉、白石灘、北垞、竹里館、辛夷塢、漆園、椒園等。(註1)據近人考證,王維曾作輞川圖畫稿,並據此稿本在清源寺作了一幅輞川圖壁畫,此後五代與北宋時期流傳不少摹本,為後人熟知的是郭忠恕(活動於十世紀中)的摹本及明代萬曆年間(1573-1619)根據此本摹刻的石刻拓本。從流傳的石刻拓片與傳郭忠恕摹本來看,都是配合詩題,以二十景作為表現形式,在性質上屬於詩的附圖。(註2)北宋流傳的摹本中,有詩與畫同在一卷的例子,不過後世以〈輞川詩〉作為書法內容的作品似乎不如畫作來得普遍。董其昌(1555-1636)此冊書於萬曆二十八年(1600),時年四十六歲。冊末題識云:過荊谿訪吳澈如年丈,出楮素屬余書右丞輞川絕句。澈如愛右丞詩,且學之,欲逼人。愧余書不能學右軍也。董其昌在前數年,特別熱衷於尋訪與研究王維的畫蹟,(註3)在討論王維的畫史地位時,他認為王維的「始用皴法」和王羲之的「一變鍾體,鳳翥鸞翔」同樣重要。(註4)在書法上,他早年即對臨習王羲之的書法感興趣,例如萬曆七年(1579)在南京應試時,見到一幅唐摹王羲之的〈官奴帖〉,十分傾倒,用「字字騫翥,勢奇而反正,藏鋒裹鐵,遒勁蕭遠」形容其特色,並發現與〈蘭亭序〉之間有共通的筆法。二十餘年後,於藏家吳廷處再見到此蹟,遂臨一本。(註5)此事推算起來,正值書寫此件〈輞川詩〉的前後,對照法帖所見〈官奴帖〉,可以看到〈輞川詩〉中有許多類似〈官奴帖〉的筆法,尤其開始幾行,用筆「藏鋒裹鐵」,含蓄收斂,將力量節制在筆畫中。此外還顯露與王羲之其他相關書蹟的因素,包括〈集字聖教序〉及〈蘭亭序〉,有些草書的寫法則近似智永(活動於六世紀)〈真草千字文〉,他在跋中說:「愧余書不能學右軍也。」實際是反映這時期在王書上下了許多工夫。董其昌書此冊,可能還有一層涵義。萬曆二十六年(1598)董其昌因與當政者意見不合,調任湖廣按察使,他以生病為由,辭去此職,在次年三月回到故鄉松江,過著退隱的生活。(註6)二十八年(1600)暮春,到嘉興(荊谿)訪同年進士吳正志(澈如),完成此冊,雖然是應吳氏之請,可能也是將自己隱居遊樂的心情,投射在作為隱逸典型的〈輞川詩〉中吧。(何傳馨)
管理權:
國立故宮博物院

授權聯絡窗口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像授權、出版授權、影音資料授權-申請流程說明
http://www.npm.gov.tw/zh-TW/Article.aspx?sNo=03003061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民國各家書畫 冊 顧湛澄畫王宗棨書
民國各家書畫 冊 顧湛澄畫王宗棨書
明文徵明楷書孝經仇英畫 卷
明文徵明楷書孝經仇英畫 卷
明謝時臣醉翁亭記書畫合壁 卷
明謝時臣醉翁亭記書畫合壁 卷
民國各家書畫 冊 顧湛澄畫胡世炘書
民國各家書畫 冊 顧湛澄畫胡世炘書
民國各家書畫 冊 顧湛澄畫胡公壽書
民國各家書畫 冊 顧湛澄畫胡公壽書
宋高宗書孝經馬和之繪圖 冊
宋高宗書孝經馬和之繪圖 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