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鰍(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台灣俗名:土鰍、雨溜、魚溜、胡溜

泥鰍( i 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i )台灣俗名:土鰍、雨溜、魚溜、胡溜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類型:
魚類名錄
著作者:
學名命名者:(Cantor, ? 1842)
主題與關鍵字:
鰍科
描述:
型態特徵:背鰭3 , 6~7;臀鰭3 , 5;胸鰭I , 8~9;腹鰭I , 6;側線鱗140~170。 體延長,前部亞圓形,後部側扁,腹部圓形,背緣線平直。尾柄的上下緣具有狹窄的皮狀隆起,略似鰻魚的尾部。頭部稍側扁,近似圓錐形。吻突出而稍圓鈍。眼小,上側位,無眼下棘。口小,下位,呈馬蹄形。具有5對鬚,其中2對頜鬚短於吻長。 體被有細小的圓鱗,頭部無鱗。側線不明顯。背鰭短,其起點約在頭部後方與尾鰭基部的中點。臀鰭短小,未達尾鰭的基部。腹鰭的起點約在背鰭第二軟條的下方,其末端未達肛門。尾鰭呈圓形。 體色呈灰棕色或黃棕色,密佈有許多不規則的黑色斑點,腹側呈灰白色或淡黃色。背鰭及尾鰭密佈細小的黑色斑點,尾鰭基部的上方有一黑斑。各鰭呈灰白色。
棲所生態:初級淡水魚。底悽性魚種。泥鰍喜好棲息在河川、湖泊、野塘、水田、溝渠等富有植物碎屑的淤泥表層。其對環境的適應力及耐污能力頗強,能以腸壁進行呼吸,當水中溶氧不足時,可吞吸空氣泡入鰾及腸道內。夜間較為活躍。雜食性,以水生昆蟲、小型無脊椎動物、水生植物、藻類、有機碎屑等為食物的來源。
台灣分佈:普遍見於全省低海拔的河川下游、湖沼及水田溝渠裡。
最大體長:通常為6~12公分的魚體較常見,最大體長可達18公分左右
出版者:
陳義雄
語言:
中文;英文
關聯: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臺灣淡水及河口魚類誌(陳及方, 1999) 
範圍:
引用文獻:Cantor, T. E. 1842 (for June, July, Aug.) General features of Chusan, with remarks on the flora and fauna of that island. Ann. Mag. Nat. Hist. (N. S.) v. 9 (nos. 58, 59, 60): 265-278, 361-370, 481-493. [Pisces, pp. 484-493.]

授權聯絡窗口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展示組
林清哲
(08)8825001#5111
ching@nmmba.gov.tw
本頁面授權條件: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泥鰍( i Misgurnus an...
泥鰍( i Misgurnus an...
泥鰍( i Misgurnus an...
泥鰍( i Misgurnus an...
大鱗泥鰍( i Paramisgur...
大鱗泥鰍( i Paramisgur...
泥鰍( em Misgurnus a...
泥鰍( em Misgurnus a...
泥鰍( i Misgurnus an...
泥鰍( i Misgurnus an...
泥鰍( i Misgurnus an...
泥鰍( i Misgurnus 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