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里中華爬岩鰍(Sinogastromyzon puliensis)

台灣俗名:埔里華吸鰍、棕蓑貼、簸箕魚、石貼仔、木箕貼仔

埔里中華爬岩鰍( i Sinogastromyzon puliensis /i )台灣俗名:埔里華吸鰍、棕蓑貼、簸箕魚、石貼仔、木箕貼仔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類型:
魚類名錄
著作者:
學名命名者:Liang, 1974
主題與關鍵字:
平鰭鰍科
描述:
型態特徵:背鰭3 , 8;臀鰭2 , 5;胸鰭10~12 , 12~14;腹鰭6~7 , 14~17;側線鱗50~65。 體延長,前部極為平扁,尾部側扁,腹部平坦,背緣呈淺弧形,尾柄短而粗壯。頭部頗為平扁。吻部寬短而稍平直,前緣圓形。眼小,上側位。眼間距寬大。口下位,位於頭部的腹面,橫裂呈圓弧形。上頜前方有一列約4對的短鬚。 體被細小的圓鱗,頭部、胸鰭基部背面及腹面皆裸露無鱗。胸鰭寬大,向水平延展,其後緣可覆蓋到腹鰭的前部。腹鰭平展,呈圓弧形,後方內緣相互癒合成一吸盤。尾部微內凹。 體色呈淺黃綠色或黑綠色,腹面灰白或微黃。頭部及背部具有許多不規則的深褐色斑塊,尾柄背側具有4~6個主要的鞍狀深色斑紋,體側顏色較均勻。背鰭及尾鰭皆具有數條灰黑色的斜紋。
棲所生態:初級淡水魚。埔里中華爬岩鰍為底棲性魚類,偏好生活在低海拔的溪河中,水流湍急且高溶氧量的微棲地裡,例如:急瀨、平瀨、階流、潭頭等區段。其特化的外形,非常適合停棲在急流的岩面上。主要以石頭上附著性的底藻、水生昆蟲及有機碎屑等為食。
台灣分佈:台灣特有種。分布在中部大甲溪以南至南部高屏溪流域間的溪流中、下游
最大體長:通常以4~7公分較為普遍,最大體長約可達9公分左右
出版者:
陳義雄
語言:
中文;英文
關聯: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臺灣淡水及河口魚類誌(陳及方, 1999) 
範圍:
引用文獻:Liang, Y.-S. 1974 The adapt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small freshwater homalopterid fishes with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from Taiwan. Symp. Biol. Environ. Sinica: 141-156. [In Chinese. Not seen.]

授權聯絡窗口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展示組
林清哲
(08)8825001#5111
ching@nmmba.gov.tw
本頁面授權條件: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台東間爬岩鰍( i Hemimyzo...
台東間爬岩鰍( i Hemimyzo...
台灣間爬岩鰍( i Hemimyzo...
台灣間爬岩鰍( i Hemimyzo...
台灣纓口鰍( i Crossosto...
台灣纓口鰍( i Crossos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