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鰱(Aristichthys nobilis)

台灣俗名:黑鰱、大頭鰱、花鰱、胖頭鰱

大陸名:鱅 (花鰱)

黑鰱( i Aristichthys nobilis /i )台灣俗名:黑鰱、大頭鰱、花鰱、胖頭鰱大陸名:鱅 (花鰱)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類型:
魚類名錄
著作者:
學名命名者:(Richardson, 1845)
主題與關鍵字:
鯉科
描述:
型態特徵:背鰭3 , 7;臀鰭3 , 12~13;胸鰭1 , 17;腹鰭1 , 8;鰓耙數400以上;咽齒4-4 ;側線鱗96~110;背鰭前鱗64。 體延長而側扁,腹部在胸鰭基部至腹鰭基部較圓,自腹鰭的基底至肛門前具肉稜。頭大而圓胖,吻寬鈍,吻長小於眼後頭長。眼小,位於頭側中軸的下方,眼間距頗為寬闊。口端位,口裂向上傾斜,口角可達到眼前緣垂直線的上方,下頜稍突出。咽頭齒平扁,呈草履狀,齒面寬大,密佈細粒狀突起。鰓耙排列緊密,但不連合。 體被細小的圓鱗。側線完全。背鰭第1~3根鰭條較長。胸鰭大,末端超過腹鰭的基部。腹鰭小。臀鰭呈三角形。尾鰭分叉很深。 背部及體兩側的上半部微黑,而略有金黃色光澤,腹部銀白色,體兩側有許多不規則的黑色小斑點。各鰭呈灰白色,上有許多黑色微細小點。
棲所生態:初級淡水魚。黑鰱棲息於江河、水庫、湖沼的中上水層,在台灣屬於養殖魚類。性情溫馴,行動遲緩,很容易捕獲。濾食性,主要以浮游動物為食,成長迅速,經濟價值很大,在中國大陸地區是攝取動物性蛋白質的重要來源。
台灣分佈:原產於中國大陸,後經引進台灣,成為養殖魚類。現分佈於全省各大水庫、湖沼中。
世界分佈:中國
最大體長:成魚可達一公尺以上
出版者:
陳義雄
語言:
中文;英文
關聯: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臺灣淡水及河口魚類誌(陳及方, 1999)
福建魚類誌(朱等, 1985) 
範圍:
引用文獻:Richardson, J. 1845 (Oct.) Ichthyology.--Part 3. In R. B. Hinds (ed.) The zoology of the voyage of H. M. S. Sulphur, under the command of Captain Sir Edward Belcher, R. N., C. B., F. R. G. S., etc., during the years 1836-42, No. 10. London: Smith, Elder & Co. Ichthy. Voyage Sulphur 3: 99-150, Pls. 55-64.

授權聯絡窗口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展示組
林清哲
(08)8825001#5111
ching@nmmba.gov.tw
本頁面授權條件: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 i Hemibarbus la...
?( i Hemibarbus la...
蘭氏鯽( i Carassius a...
蘭氏鯽( i Carassius a...
白鰱( i Hypophthalmi...
白鰱( i Hypophthalmi...
台灣副細鯽( i Pararasbo...
台灣副細鯽( i Pararasbo...
中文俗名:豆仔魚(t?u-a-hi)
中文俗名:豆仔魚(t?u-a-hi)
短吻小鰾鮈( i Microphys...
短吻小鰾鮈( i Microph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