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莎姆金鱗魚

學名:Neoniphon sammara

台灣俗名:鐵甲、金鱗甲、鐵甲兵、瀾公妾、鐵線婆

大陸名:條新東洋鰃

中文名:莎姆金鱗魚學名:Neoniphon sammara台灣俗名:鐵甲、金鱗甲、鐵甲兵、瀾公妾、鐵線婆大陸名:條新東洋鰃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相同方式分享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全球唯一識別碼:urn:lsid:fishdb.sinica.edu.tw:catalogue:269_028
資料類型:
紀錄類別:魚類名錄
著作者:
命名者:(Forsskal, 1775)
主題與關鍵字:
科中文名:金鱗魚科
描述:
型態特徵:體較細長,中等側扁。頭部具黏液囊,外露骨骼多有脊紋。眼大。口端位,裂斜。下頜凸出於上頜。頜骨、鋤骨及顎骨均有絨毛狀群齒。前鰓蓋骨後下角具ㄧ強棘;鰓蓋骨及下眼眶骨均有強弱不一的硬棘。體被大型櫛鱗;側線完全,側線鱗數38-43,側線至背鰭硬棘中間點之鱗片數2.5。背鰭連續,單一,硬棘部及軟條部間具深凹,具硬棘X-I,軟條11-12 (通常為12) ;最後一根硬棘長於前一根硬棘。臀鰭有硬棘 IV ,軟條7-8 (通常為8) ;胸鰭軟條 13-14 (通常為14) ;尾鰭深叉形。體側上方略帶桃色的銀色,下方銀色; 在每個鱗片上有一個暗紅色到黑色的斑點。沿著側線上具ㄧ條淡紅的斑紋。背鰭、臀鰭及尾鰭的外緣淡紅色;胸鰭淡粉紅色;腹鰭白色。
棲所生態:主要棲息在潟湖及珊瑚礁區,是在群游夜行性魚類。白天棲息在珊瑚的枝椏堆中,或礁石穴內並不十分隱密的處所,以捕食等腳類為生;晚上會稍稍游出枝椏外,這時它又換口味改捕捉小蝦蟹等為食物。
地理分佈:廣泛分佈於印度-太平洋區之溫熱帶海域, 西起紅海及東非,東到馬貴斯群島與迪西島, 北至日本南部、小笠原群島與夏威夷群島,南至澳洲北部與羅德豪島。臺灣分佈於東北部、北部、東部、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和綠島等海域。
漁業利用:一般以一支釣及延繩釣的方法捕獲。魚肉白,但質地較爛,煮湯時肉易散開且多溶解油質,因此適合抹鹽油煎食用。唯須注意其內臟可能累積熱帶海魚毒。而它的鱗片及棘刺尖利,需小心刺傷。在水族館中也有人看上它鮮紅的體色,將它飼養做為觀賞魚。
出版者:
負責人:邵廣昭
日期:
資料修訂日期:2008-03-31
來源:
台灣魚類資料庫(http://fishdb.sinica.edu.tw)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http://fishdb.sinica.edu.tw)
語言:
中文;英文
關聯: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Fishbase(2008)
管理權: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後設資料創用CC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聯絡窗口

請洽臺灣魚類資料庫
email:taiwanfishdata@gmail.com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中文種名:黑鰭新東洋金鱗魚
中文種名:黑鰭新東洋金鱗魚
中文名:白線骨鱗魚
中文名:白線骨鱗魚
中文種名:沈氏骨鱗魚
中文種名:沈氏骨鱗魚
中文名:紅骨鱗魚
中文名:紅骨鱗魚
中文種名:赤鰭棘鱗魚
中文種名:赤鰭棘鱗魚
中文名:普拉斯林棘鱗魚
中文名:普拉斯林棘鱗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