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草魚

學名:Ctenopharyngodon idella

台灣俗名:鯇

大陸名:草魚

中文名:草魚學名:Ctenopharyngodon idella台灣俗名:鯇大陸名:草魚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相同方式分享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全球唯一識別碼:urn:lsid:fishdb.sinica.edu.tw:catalogue:096_008
資料類型:
紀錄類別:魚類名錄
著作者:
命名者:(Valenciennes, 1844)
主題與關鍵字:
科中文名:鯉科
描述:
型態特徵:身體延長,前部略呈圓筒狀,後部稍側扁,腹部圓,無肉稜,尾柄粗狀。頭中大。口大,上頜稍長於下頜。鰓耙數15-19。無鬚。咽頭齒2列,齒式4.2-2.5,側扁呈梳狀,齒面狹凹有溝紋,左右不對稱。體被大型圓鱗,側線完整,略為下彎;側線鱗數39-42。各鰭均無硬棘,背鰭軟條 3(不分枝軟條)+ 7(分枝軟條);臀鰭 3(不分枝軟條)+8(分枝軟條)。體背側青褐色而略帶黃色光澤,腹部銀白色。胸、腹鰭稍帶黃色,餘鰭淺灰色。
棲所生態:初級淡水魚。喜棲息於水流平緩的河川或湖泊中、下層,常成群活動於水草繁生處;性情活潑,游泳迅速。適應力強,以水草等植物性餌料為主要食物。
地理分佈:原產於東亞大陸,自西伯利亞至中國的大型河流之平緩落差河段或湖泊。目前已廣泛分佈至歐亞大陸與北美洲。早期引進台灣後,即分佈在本島西部的較大型河川與水庫。
漁業利用:是台灣地區重要養殖魚類,除供食用外,也供作垂釣之用。本種以活魚三吃為主。其膽有毒,雖具有療效,但不宜生食。
出版者:
負責人:邵廣昭
日期:
資料修訂日期:2006-06-03
來源:
台灣魚類資料庫(http://fishdb.sinica.edu.tw)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http://fishdb.sinica.edu.tw)
語言:
中文;英文
關聯: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臺灣淡水及河口魚類誌(陳及方, 1999);福建魚類誌(朱等, 1985)
管理權: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後設資料創用CC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聯絡窗口

請洽臺灣魚類資料庫
email:taiwanfishdata@gmail.com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中文種名:屏東鬚鱲
中文種名:屏東鬚鱲
中文種名:長鰭馬口鱲
中文種名:長鰭馬口鱲
中文種名:圓吻鯝
中文種名:圓吻鯝
中文名:鯽
中文名:鯽
中文名:飯島氏頜鬚鮈
中文名:飯島氏頜鬚鮈
中文種名:鯽
中文種名: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