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恆河白眼鮫

學名:Glyphis gangeticus

台灣俗名:大沙

大陸名:印度露齒鯊

中文名:恆河白眼鮫學名:Glyphis gangeticus台灣俗名:大沙大陸名:印度露齒鯊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相同方式分享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全球唯一識別碼:urn:lsid:fishdb.sinica.edu.tw:catalogue:020_017
資料類型:
紀錄類別:魚類名錄
著作者:
命名者:(Muller & Henle, 1839)
主題與關鍵字:
科中文名:白眼鮫科
描述:
型態特徵:體呈紡錘型,軀幹頗粗壯。頭寬扁。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窪。吻短而寬圓。眼小,圓形,眼眶後緣不具缺刻,瞬膜發達。前鼻瓣短而呈三角形;無口鼻溝或觸鬚。唇溝短,通常僅侷限於口角部位。口裂寬,弧形,下頜短,口閉時露齒;上頜齒寬扁三角形,邊緣具明顯鋸齒,齒尖稍外斜,無小齒尖;下頜齒較窄而直立,邊緣光滑。噴水孔缺如。背鰭2個,背鰭間無隆脊,第一背鰭寬大,起點與胸鰭基底中部後,後緣凹入,上角鈍尖,下角尖突;第二背鰭小,起點在臀鰭起點之後,後緣入凹,後角尖突;胸鰭大型,鐮刀形,後緣凹入,外角鈍圓,內角鈍圓,鰭端伸達第一背鰭基底後端;尾鰭寬長,尾椎軸上揚,下葉前部顯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長,與後部間有一深缺刻,後部小三角形突出,尾端尖突。體背側灰褐色;腹側白色;體無任何色斑。各鰭暗褐色
棲所生態:本種生態習性所知有限,僅知棲息於沿岸、河口,甚至河川中。狹小的眼睛似乎是一種適應於能見度差的混濁河水中之特化。本種魚在恆河流域惡名昭彰,食人的傳言不斷,但這似乎只是人們對其巨大且鋒利的牙齒感到恐懼行為,因其不曾經過証實。
地理分佈: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中國大陸及台灣等。台灣東北海域曾捕獲過,極為罕見。
漁業利用:主要以流刺網捕獲。利用不詳。
出版者:
負責人:邵廣昭
日期:
資料修訂日期:2006-06-03
來源:
台灣魚類資料庫(http://fishdb.sinica.edu.tw)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http://fishdb.sinica.edu.tw)
語言:
中文;英文
關聯: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中國動物誌-圓口綱及軟骨魚綱(朱等, 2001);FAO Species Catalogue, Vol.4 Sharks of the world
管理權: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後設資料創用CC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聯絡窗口

請洽臺灣魚類資料庫
email:taiwanfishdata@gmail.com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中文名:黑印白眼鮫
中文名:黑印白眼鮫
中文名:污斑白眼鮫
中文名:污斑白眼鮫
中文名:短尾白眼鮫
中文名:短尾白眼鮫
中文名:高鰭白眼鮫
中文名:高鰭白眼鮫
中文名:尖頭曲齒鮫
中文名:尖頭曲齒鮫
中文種名:鋸峰齒鮫
中文種名:鋸峰齒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