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清水巖

艋舺清水巖
艋舺清水巖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主題與關鍵字:
台灣建築
描述:
簡介:台北盆地泉州府安溪縣移民之主要守護廟,仍為清同治年間原建物。
建築樣式:廟宇建築
  艋舺清水巖,始建於清乾隆五十二年(西元一七八七年),奉祀清水祖師陳昭應,為福建安溪移民,自原籍湖內鄉清水本巖分靈而來。嘉慶二十二年(西元一八一七年)重修。咸豐三年(西元一八五三年)「頂下郊拼」毀於戰火。同治六年(西元一八六七年)重建。其後屢經翻修,迄今大體能保持重建原貌。祖師廟原來格局完整,後殿供奉媽祖,現共有兩殿,前為三川殿,中為正殿,後殿曾毀於火災,迄今未建。   清水祖師為安溪人的守護神,早期臺北盆地周圍田地多為安溪移民所開拓。清末中法戰爭,法軍侵犯淡水,臺北告急,民間據傳迎請清水祖師助陣,臺北才得以平安。艋舺清水巖在日治時期曾充為學校,後來曾設立州立二中,即今成功中學前身,在教育史上亦有重大義意,近年廟內正進行整修,以保存維護這座深富歷史價值之古蹟。
一、所具歷史、文化、藝術、科學、紀念或其他學術價值:   在歷史上,台北艋舺清水巖與艋舺龍山寺、大龍峒保安宮三者並稱為台北市三大廟門,主祀清水祖師,為福建安溪縣民的守護神,亦為福建安溪縣籍民的信仰中心。由於安溪人是開拓台北的重要力量之一,因此在台北的寺廟史與移民墾拓史上,具有相當重要的價值。 二、時代之遠近:   艋舺清水巖最早建於清乾隆五十二年(西元1787年),至乾隆五十五年(西元1790年)落成。 三、與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   艋舺清水巖一向為安溪人之信仰中心,但是在咸豐三年(西元1853年)間發生「頂下郊拼」事件時,勢力較大的三邑人借艋舺清水巖為路,火燒八甲莊袓師廟亦受到波及,為火所焚,其後至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才修復完成。 四、表現各時代之特色、技術、流派或地方之特色:   艋舺清水巖的前殿用硬山燕尾翹脊,中門前立石鼓,並有粗壯的蟠龍石柱一對。構成入口檐廊。正殿採用硬山燕尾翹脊屋頂,前帶拜殿,拜殿亦有一對蟠龍石柱。整體而言,它仍保留了清末同治年間大修之後的格局,其石雕與木雕古拙樸實,不同於一般寺廟的纖細華麗。 五、數量之多寡:   台閩地區共有二處以清水祖師為主神之祠廟類古蹟。 六、保存之情況:   文物遭竊,其餘大致良好。 七、規模之大小:   艋舺清水巖原有三殿,後殿倒塌後,現為三開間兩進兩廊兩護龍的殿宇建築。 八、附近之環境:   祖師廟位於萬華舊市區中,坐東向西,面向淡水河。附近街道不寬,建築高低不一,多為老街。廟的前方仍保有長形廟埕,通往前面的康定路,其餘廟埕空間均被佔用。廟埕前有一半圓形圓環,向西放射出長沙街與貴陽街二段直通河濱。袓師廟左為貴陽街,左前方除靠貴陽街部分為建地外,餘皆為眾多的小吃攤等違建所佔用。右側為長沙街。
日期:
年代:1790
古蹟公告日期:民國74年8月19日
來源:
數位檔案來源:行政院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 臺灣建築史 http://www.dm.ncyu.edu.tw/
範圍:
行政區域:台北市
地理位置:台北市萬華區康定路81號
管理權:
行政院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 臺灣建築史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嘉義大學

授權聯絡窗口

陳嘉文老師
05-2717860
jwchen@mail.ncyu.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鹿港興安宮
鹿港興安宮
新莊武聖廟
新莊武聖廟
二林仁和宮
二林仁和宮
彰化孔子廟
彰化孔子廟
北埔慈天宮
北埔慈天宮
吳鸞旂墓園
吳鸞旂墓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