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繩 在 銅器與金屬器 分類當中

符合的藏品

「□□」銅印

「□□」銅印

國立故宮博物院 長1.3公分 206 B.C.-220 A.D. 銅器、金屬器 「□□」銅印 壇鈕,印背作二階壇狀,銅中帶紅,鈕形似鼻,有繫,印文「□□」二字陽文細方框,為古字。本印置於清乾隆朝.....more

196/844
「□□」銅印

「□□」銅印

國立故宮博物院 長1.3公分 206 B.C.-220 A.D. 銅器、金屬器 「□□」銅印 鼻鈕,印背略呈壇狀,銅中帶紅,鈕上有繫,印文「□□」二字陽文粗方框。本印置於清乾隆朝「金薤留珍」黑地金.....more

197/844
漢 「□□」銅印

漢 「□□」銅印

國立故宮博物院 長1.2公分 206 B.C.-220 A.D. 銅器、金屬器 漢 「□□」銅印 壇鈕,方面印體呈二層壇狀,有繫,印文「□□」二字作陽文方框。本印置於清乾隆朝「金薤留珍」黑地金漆龍.....more

198/844
銅鎏金菩薩立像

銅鎏金菩薩立像

,再雙垂於地。頸飾瓔珞二層,上層飾紋,下層飾花瓣紋。山形寶髻,中有化佛,三山寶冠高聳立體,五官清晰,耳垂至肩。右手朝上,手心向外,拇食指相扣,作說法印;左手执瓶。雙手戴腕釧,足踏仰腹蓮華座。 贈銅.....more

199/844
不動明王立像

不動明王立像

憤怒像。豐健的右手持金剛杵,肌肉緊繃的左手持索。坦露右肩,身驅作S形彎曲,衣物則隨其身形表現了複雜的皺摺。S形彎曲雖然為造像帶來了動感,但其挺直的雙足,還有小腿兩側鼓起誇張的衣擺,都讓造像更為穩定.....more

200/844
品名:罍

品名:罍

足。此器肩頸處皆有破損(已經修復,但口仍歪斜)。全器飾以散螭紋,狀為密布的彎卷短線條及附著於線段尾端的粗圓點形渦旋凸起,並以紋盤節分割成長方形格,每個方格內再散佈圓圈紋。肩上飾立體四獸紋耳,獸嘴似鷹.....more

201/844
漢 銅轆轤燈

漢 銅轆轤燈

。而器身兩端還有小環,可以繫提攜。 中銅000557N000000000 .....more

202/844
漢 銅虎子

漢 銅虎子

腔中空,背上有八稜形之提把,提把前後各有一枚小半環,與頭尾之半環相對應,可以繫連接,其頭尾均可取下,套接處除了有子母口外,還有小卡榫定位。本件的獸嘴是封閉的,開口雖有兩個,較大的一個設在頸部,但尾端.....more

203/844
西周早期 獸面紋甗

西周早期 獸面紋甗

國立故宮博物院 故宮文物月刊187期(赴法展) 高44公分 1049 B.C.-950 B.C. 銅器、金屬器 西周早期 獸面紋甗 「甗」是蒸煮食物的器皿,上半部稱「甑」,微侈的口沿上有一對索狀的.....more

204/844
漢「軍司馬印」銅印

漢「軍司馬印」銅印

,然軍字一處已有磨損之感。白文無邊之特色興起於漢朝,鈕為易於繫之用。漢代訂定各級官吏印章形制,最高者塗金,其後為銀、銅次之。司馬,為武官名。《漢書.百官公卿表》:「元授四年(公元前122年)初置大司.....more

205/844
漢「軍司馬印」銅印

漢「軍司馬印」銅印

,一絲不苟,工整端正。白文無邊之特色興起於漢朝,鈕為易於繫之用。漢代訂定各級官吏印章形制,最高者塗金,其後為銀、銅次之。司馬,為武官名。《漢書.百官公卿表》:「元授四年(公元前122年)初置大司馬.....more

206/844
漢「軍司馬印」銅印

漢「軍司馬印」銅印

,然較之潦草。白文無邊之特色興起於漢朝,鈕為易於繫之用。漢代訂定各級官吏印章形制,最高者塗金,其後為銀、銅次之。司馬,為武官名。《漢書.百官公卿表》:「元授四年(公元前119年)初置大司馬」,又《後.....more

207/844
漢「軍司馬印」銅印

漢「軍司馬印」銅印

,唯字體結構較其他鬆散。白文無邊之特色興起於漢朝,鈕為易於繫之用。漢代訂定各級官吏印章形制,最高者塗金,其後為銀、銅次之。司馬,為武官名。《漢書.百官公卿表》:「元授四年(公元前122年)初置大司馬.....more

208/844
漢「軍司馬印」銅印

漢「軍司馬印」銅印

,一絲不苟,較其他為端秀。白文無邊之特色興起於漢朝,鈕為易於繫之用。漢代訂定各級官吏印章形制,最高者塗金,其後為銀、銅次之。司馬,為武官名。《漢書.百官公卿表》:「元授四年(公元前122年)初置大司.....more

209/844
漢「軍司馬印」銅印

漢「軍司馬印」銅印

,然字形粗曠,筆畫雄渾。白文無邊之特色興起於漢朝,鈕為易於繫之用。漢代訂定各級官吏印章形制,最高者塗金,其後為銀、銅次之。司馬,為武官名。《漢書.百官公卿表》:「元授四年(公元前122年)初置大司馬.....more

210/844

繩 在 銅器與金屬器 分類當中 的相關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