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聽 在 臺灣文藝叢誌暨其文人社群 分類當中

符合的藏品

項羽論

衰。起飲帳中。悲歌慷慨。乘駿馬。揮壯士。突圍而出。所向莫當。至東城僅二十八騎。尚且復與漢兵戰。斬二將。殺數百人。其雄心豪膽。古今來曾有幾人哉。不亦壯矣乎。向使亭長之言。含羞忍辱。急渡烏江。收攬英豪.....more

1441/1744

釵合鏡圓

如之何其可耶。兄聰明絕世。本無須如此喋喋。第見兄癡情未解。故不得不直言開罪。惟吾兄圖之。卓然罷。汗流浹背。頓大悟曰。是僕之過也。亟起再拜。少年答拜。扶其還坐曰。兄已知過。弟家有小妹。貌頗不俗。且素性.....more

1442/1744

韓信論

之口。入於兩人之耳。彼舍人弟何從而哉。何從而知哉。至謂其與家臣定謀。欲夜詐詔赦諸官徒奴以襲呂后太子。夫京師為根本重地。漢高雖自將討豨。別有重臣強兵。嚴防鎮守。豈少數之徒奴。所能濟事乎。又云部署已定.....more

1443/1744

韓信論

。三分天下。信雖不從。然連和之聲。早入漢王之耳。漢王未必不疑信與楚有私。羽之計亦毒矣。此其致死三也。固陵之役。漢約諸侯會兵攻楚。而信躊躇觀望。踰期不至。律以軍法。應與後至之誅。迨漢王陳平之言。益以封.....more

1444/1744

韓信論

戒備。一入宮門。遂被呂后叱武士縛斬之。縛一大將。如縛雞然。噫可異已。吾想信生平項羽遺武涉說之。啖以三分天下。不從。蒯徹以相術說之。陳以利害所關。不。殷殷事漢。心跡已昭然可見。當夫楚漢分爭。智勇俱困.....more

1445/1744

穎考叔論

也。夫求忠臣者。必於孝子之家。蓋以在家既能為孝子。則在國亦必能為忠臣也。叔於鄭國諾臣之中。獨具骨鯁之概。觀其勸鄭莊確守臣節。入周朝覲。勿以一朝之忿。而傷先公守節之義。凜凜數言。大義昭然若揭。使鄭莊能.....more

1446/1744

穎考叔論

不行。非其質美而學未純之所致乎。然則考叔諫之。莊公之。於莊公之臣。吾必以考叔為巨擘焉。 中文 TUZ-010109003151 .....more

1447/1744

穎考叔論

兵敗身死。遂即平日鬱鬱不得伸之恨。一旦洩出。而曰不及黃泉無相見。雖當時諫京不度。有祭仲欲出一言以相正。莊公未必其即也。諫國不堪貳。有子封欲進一言以相勸。莊公未必其能從也。彼考叔何人。特一封彊小臣耳.....more

1448/1744

漢文價值論

美德法也。觀其視言動。則異乎今之英美德法也。噫異矣。西人知其禍之烈也。故屢唱支那保全。非厚愛漢族也。亦非勢均力敵。壤地相接。因而啟戰爭之端也。誠以綿繡山河。一旦入我版圖。少留人則不足用。多留人鑑於歷.....more

1449/1744

禮部謹題

紳士願在本州縣捐建者均其便已故者於忠義孝悌祠內設位致祭再此本向歸彙題合併聲明 臣 等未敢擅便謹題請 旨等因光緒十二年十二月十六日題奏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奉 旨依議欽此 中文 TUZ.....more

1450/1744

詩與文孰重論

者也。而究之詩與文之孰重。當以時為之決焉。蓋時而在朝廷也。謨猷獻替。疏奏陳言。則文重而詩輕。非詩之不可獻替陳言也。長門之賦。御屏之譜。皆能動君上之納。特是少焉耳。究不若文之多也。則在朝之時。其必以文.....more

1451/1744

呂不韋論

歸。孰可承王。竟以此時扶王立主。信乎其智不減子房。其功直超商老。孰謂不韋非人傑也哉。然而嫪毒之逆。胚胎實由於不韋。蒙秦王不忍加誅。其就國。此時不韋之去也。固宜。第恨其不早耳。更恨其必待貶謫而後行耳.....more

1452/1744

張良論

事去矣。子房計及乎此。語語動漢高之此其識也。從來優柔足以誤事。果決可以成功。良讀太公兵法。深得其間。故於三齊之地,可王則王之。鴻溝之約,可背則背之。而無所逡巡於其間。使漢高不為匹夫之怒。婦人之仁。卒.....more

1453/1744

張良論

者。多謂良之謝病辟榖,乃全身遠害之計。是說也。殆猶未深知良之本心也。夫漢高雖猜忌殘忍之主。良特畫策臣耳。未嘗特將,況其為人也。學道謙恭。不矜不伐。漢高言計從。相信素深,非若韓彭輩。握兵驕恣。而為所猜.....more

1454/1744

張良論

中興,齊為燕所並。而公孫賈亦能佐法章以復國。良係韓人。世受韓恩。理必具忠舊君。愛故國之深心,特患無機可乘耳,苟有機可乘。則當盡心力而為之也。乃何以漢王酈食其之言。欲立六國之後。趨刻印。將行佩矣。而良.....more

1455/1744

聽 在 臺灣文藝叢誌暨其文人社群 分類當中 的相關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