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蘇@ 在 臺灣文藝叢誌暨其文人社群 分類當中

符合的藏品

隋高祖論

疾苦。引乘輿以避老幼。舉先王之墜典。修明五禮。則威薛道衡王邵之徒當其任。如使高祖得行其志,則堂堂乎隋。不可與周陳同年而語矣。惜乎高祖有為天下之志,而無為天下之量。操持大器。恐天下之並起而軋己。譬如閭.....more

886/1099

生活之意義          ...

臺灣文藝叢誌 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文字檔 出版品發行日期:大正9年8月15日 文字 德富峰 鄭汝南 生活之意義                           臺灣文藝叢誌 臺灣文藝叢誌.....more

887/1099

東瀛旅行記          ...

。曰。橫濱之法蘭西人也。聞之不禁好奇之心又動。而玉詩肖風亦不減於余。遂與少鷹約明廿六日午後三時到其寓。四時共由其寓出發。越日余等如所約之定刻至,少鷹再詳告余曰。羅斯者英之格蘭人也,其父曾賈於濠州。而羅.....more

888/1099

李陵降匈奴論  

能若是乎。觀其置酒別武之時,有庶幾曹柯之語。是其心實未嘗忘漢也。司馬遷謂陵之不死。欲得當以報漢。非無謂也。覺其罪之可原者此其三。陵之罪有可原如是。苟武帝能略跡而原之。恤其家族,如昭烈之待黃權。以陵之.....more

889/1099

李陵降匈奴論  

誅。不忠不孝。辱國辱家,雖偷生絕域。其尚可以為人矣乎。即據其答武一書。中謂陵之不死。有所為也,正欲如前書之言。報恩於國主耳。并引范蠡不殉會稽之恥。曹沫不死三敗之辱。卒復勾踐之讎,報魯國之羞。以為比例.....more

890/1099

李陵降匈奴論  

報漢之志也,觀其答武一書。悲壯憤激。衷懷畢露。然後嘆古人遭時不幸。心志莫明。致後之衡論者。不原其心。不體其志。而直以貪生惜死之人目之。嗚呼,是亦陵之不幸也。可勝嘆哉。否則。以當時降匈奴諸人例之,趙信.....more

891/1099

李陵降匈奴論  

妻。置於刀鋸之下,則陵必感激奮勵。圖匈奴之利便。潛師內襲,使漢家邊境。永掃胡氛,雪先帝白登之恥。光本朝赤瑞之隆,舉歷代將佐勳名。皆難頡頏。豈非極大怏事,觀其答武之書。及史遷辨誣之疏。陵之心,固可昭然.....more

892/1099

東方寶玉

耳其波斯。越印度西藏高山峻嶺。始得入中國。由海路則須繞非洲喜望峰。乃東轉入印度洋。方可抵印度日本中國等處。時彝士河未開。然西人性好冒險。涉水者較跋山者多。時喜望峰以東。概稱為東方。而錫蘭.....more

893/1099

漢高祖光武帝合論

亂方興。斯時也。王郎跋扈於邯鄲。銅馬跳梁於燕薊。公孫僭號於西蜀。劉永據國於睢陽。關中為赤眉所肆擾。青齊為張步所據割。他如隗囂據天水。張豐據涿郡。彭寵據漁陽。獲索據富平。其餘尤來大槍五幡董憲茂之徒。竊.....more

894/1099

功首罪魁論

作亂。而秦之子孫無遺種。鞅之罪誠為魁也。李斯佐始皇。諫逐客之令。建論置議。設施咸宜。秦由是人才不乏。得以兼并六國之土地。斯之功誠功之首也。然而焚書坑儒。先王之典籍灰燼。舍立亥。秦國之根本動搖。所以二.....more

895/1099

范蠡張良合論

擊以謝故主無疑也。故吾以為蠡之能忍。與良之不忍。?異心同。易地則皆然耳。厥後一戰勝吳。遂入姑。越之讎報。蠡之心慰矣。秦滅其國。良則借漢以滅秦。楚殺其君。良則借漢以覆楚。韓之讎報。良之志亦畢矣。勾踐之.....more

896/1099

班超使西域論

里之外。日與強夷雜處。膽力一怯。則予諸夷以輕侮之機。智謀未充。亦中諸戎以暗算之計。功難成威不振矣。縱不為張騫之閉。能不為武之留乎。甚矣。款立功異域者。不可無膽力。尤不可無智謀也。吾於班定遠誠無間然矣.....more

897/1099

思想歧異論

有民性。而能操守族節。永不受外人所同化。武之徒。可崇拜也。獲得洋籍者失黃帝子孫之資格。絕無一點民族觀念存乎方寸。實污虧族節。而終被人所同化。中行說者流。莫仿傚也。又固守華籍者。恒顧大局。明知其為弱國.....more

898/1099

陳吉生傳

。向賊求降。弄以為城指日可破下。適水師提督吳鴻源。率店仔口降將吳志高為鄉導。自將游擊周逢時。守備官吉良。攻馬稠後。賊渠王祿拔。請救於陳弄。弄欲多兵與之。吉生陰使人報彰化已破。弄懼。乃少分賊夥與王祿拔.....more

899/1099

蔡樞翁山長

秩於戶曹。教掌白沙。作諸生之祭酒。襟度則朱雲白鶴。詞章則宋豔班香。矜憫呼庚籌賬鴻嗷之困。贊襄保甲。決疑平雀角之爭。況乎親族榮華。盡瓊鞭與犀靸、兒孫穎秀、胥桂茁兮蘭芬。要皆 封翁積德累功之所教。行仁講.....more

900/1099

蘇@ 在 臺灣文藝叢誌暨其文人社群 分類當中 的相關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