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職| 在 臺灣文藝叢誌暨其文人社群 分類當中

符合的藏品

穎考叔論

穎考叔一人。彼蓋謂吾不格君心之非。即吾之臣未盡。吾不致君之母子如初。是使其君終天抱痛。無以慰先君在天之靈。且無以塞天下萬世之口。是誰之過歟。是食君之祿。不能解君之過。終有愧為鄭國之臣也。所以苦心孤詣.....more

286/572

穎考叔論

。吾知其難也。何也、當莊公誓毌時。因共叔段之忿。而曰不及黃泉無相見。其忿已深。其言已出。收之實難。考叔雖欲進諫。其如小言輕何。此一難也。即幸而莊公能聽。姜氏因羞憤故。變生不測。考叔雖欲救之。其如姜氏不.....more

287/572

呂不韋論

之。不然。不韋係一賈人子。無貴官顯宦之援助。何以說華陽立子楚為嫡。而一說即行。趙姬妊娠已二月。理宜十月即生。乃何以踰越常期。延至期年而始生子政。是之故。不韋欲趣其子之速立。是以孝文祗立三日而薨。莊襄.....more

288/572

地方自治論

,有裁制。有法律。維持秩序而不亂,其元首堯舜垂裳。可也。其臣曹參醇酒,可也其民非良民。則相觸相閱而不能相群,地方日見其混淆。而欲求其自治也。蓋亦戛戛乎難矣哉譬如一家之中。子姪弟婦。克勸克儉各任其。其家.....more

289/572

讀中村伯實涉濤集書後

新,而成隹文也。抑余又有感焉。曩者余在臺中師範學校任。先生奉命巡學。校長設筵宴會。一投名刺。如舊相議。第音語不通,爰在筵中作筆談。互相酬答。至筵撤猶依依不忍離。時余雖知先生為有心人。而未知先生品節也.....more

290/572

張良論

。為國家立久安之規模。待夫綱陳紀立。內輯外安。然後謝告歸。逍遙林下。公私之誼。庶為兩全。乃留侯於國鼎甫定之際。遽思全身遠害。託言辟榖,願棄人間事。從赤松子遊。坐令韓彭豨布諸傑。或被以經見殺。或以激變.....more

291/572

地方自治論

臺灣文藝叢誌 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文字檔 出版品發行日期:大正9年3月15日 文字 彭鏡泉 鄭汝南 地方自治論 臺灣文藝叢誌 臺灣文藝叢誌 內文:天子當陽。百官在位,諸侯率而國治。而天下平。所.....more

292/572

張良論

。宜其欣欣然有喜色。胡為借箸前籌。又阻其議。忠于韓者。固若是乎。雖然良非不愛韓也,顧立六國則勢分,則漢力不支。必為羽所乘。而漢必滅。漢己滅,六國亦隨之盡。雖韓復立。庸有以乎,夫不能興漢。何以報德。不滅.....more

293/572

文翁治蜀論

矣。然人但多其化蜀之功。而不知為國家培養人才。其功尤足多也,蓋時雍之化。首重人才。而人才必由教育出。蜀中文人。由文翁造就者,一時與齊魯并盛。由是明經孝弟。菁莪棫樸之士。布滿朝野。官得其。吏當其材。循.....more

294/572

文翁治蜀論

能遠迄也。文翁下車伊始。他務未遑。首以興學為急。於是選縣吏之有才者。張叔輩十餘人。遣詣京師就學。學成而榮以,而又於成都市中。設立學官。以教弟子。且選諸生之明經飭行者出入與俱。以示軒冤。其鼓勵巴蜀之人.....more

295/572

漢高祖光武帝合論

劣相懸萬萬也。然此特論其武功耳。至其待人治國。則以父子視馮異。以赤心服銅馬。以大度接馬援。討赤眉而念元元塗炭。省吏而憂戶口凋殘。全功臣之勳名。完錫賚之爵士。蓋其器量宏深。非高祖所可同日語也。況乎夢想.....more

296/572

漢高祖光武帝合論

懦。而後世崇節義之風。東漢之俗。於斯為美。故雖末造衰微。王綱不振。而獨行之士。志節之流。為國亡身不少貶屈者多矣。即董卓而後。群雄割據。仍奉漢室之聲靈。操賊專橫。終守漢臣之分。及乎天命已去。曹丕禪代.....more

297/572

隋書經籍志佛經書後

三千大千世界之中。芸芸眾生。雖欲自絕。吾知其橫盡虛空。豎盡來?而皆不可逃也。然吾以記載學略之。志於歷紀中邦諸子之次。即應繼以佛乘。為漢魏以還。敘述佛學源流義蘊。而能鉤玄提要者。無如此篇。惟篇中辭語.....more

298/572

趙佗據南越論

不得已而為之者也。何以言之。佗龍州人也。秦二世時。為南海尉。當高祖龍興。平定海內。佗猶僣稱王號。乃遣陸賈齎符璽。立為粵王。時內貢。名雖外臣。實一州主也。然佗終安臣節。永守外藩。長奉漢約終。高祖之世.....more

299/572

趙佗據南越論

。諭則來降。南服遂去僣稱之號。文帝一紙書。賢於十萬眾。其亦猶賜吳王濞几杖之意也。匹馬南來。褚衣下賜。謙恭德意。大哉王言。此越所以感激賢天子之恩。永修貢。而不敢復萌不臣之念。是雖漢文之善於柔遠。陸賈之善.....more

300/572

職| 在 臺灣文藝叢誌暨其文人社群 分類當中 的相關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