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警| 在 照片 分類當中

符合的藏品

太魯閣族--三棧部落

的坡地,建立了新據點;因這兒盛產「菰瓜」,太魯閣語為「巴拉丹」(Paratan),所以稱此地為「巴拉丹」。民國十四年,日鑑於各部落散居山腹,管理不易,乃強迫太魯閣族人遷移下山,遷居至今三棧溪對岸的台.....more

16/48

鄒族--阿里山鄉達邦部落

厚的部落風情,達邦部落裡有一棟日式建築,坐落於村內達邦國民小學斜對面,以檜木建築,洋溢濃厚的日本風味,在日據時代是日本察宿舍。後來日官舍成為全台唯一位在原住民地區的別館,用來招待前來視察的日本高階.....more

17/48

阿美族--原住民殉難紀念園區

日工程尚未機械化,必須仰賴龐大人力;經日人深入調查後發現,在花蓮各族群中,阿美族人因部落聚集、性情溫馴、工作勤奮,且剩餘勞動力最多,是最容易動員的族群,於是運用日力量,強制動員阿美族族人開道路、鋪鐵.....more

18/48

排灣族--高砂族教育發祥地紀念碑...

兇狠頑劣、不易妥協,屢與日發生激烈的鬥爭。 日本統治者則採取高壓統治的理蕃政策,除了強制遷徙原住民至指定的部落居住、以日駐在所控制原住民的出入及作習外,並廣為開設番童國語傳習所,制定蕃人公學校規則.....more

19/48

太魯閣族--姬望紀念教會

部落族人。 時乃日治時代,部落族人社區為一禁區,不准傳揚聖教。芝苑不屈威武,毅然證道;信者日眾,近悅遠來。乃大戰開始,日監試嚴密,傳道不易。每於更深夜靜聚集聖徒於本堂東鄰之洞.....more

20/48

太魯閣族--富世部落(村)文化客...

。 民國初年前,太魯閣族住於花蓮縣境者,大都曾居於立霧溪流域,及今富世村境,其居地都在300公尺以上的高山,直至1917年後,被日迫令下山,移至台東縱谷西側山邊,北自和平溪,南止卓溪鄉立山村,都建有.....more

21/48

太魯閣族--姬望紀念教會

際,日方找到住在卡來彎的芝苑擔任其和平使者,協助日軍勸服激烈反抗的太魯閣族人向日本繳械,且不再攻擊日。 芝苑自1924年受洗,並於就讀完淡水中學後返鄉傳道。芝苑在家鄉附近挨家.....more

22/48

排灣族--新興國小

日治時代近黃教育所,創設於大正元年(1912)12月1日,由近黃察官吏駐在所兼任所長,所內員及成年眷屬兼充教員,為當時台東廳最早創設的山地原住民初等學校之一。戰後改設為近黃國民學校,民國41年因遷.....more

23/48

阿美族--永昌部落

造成火災,當時頭目與日商議,全社應遷出原址,遷往西側臺地昭和十年(一九三五年)遷至今永昌部落部落棋盤式道路規劃整齊,每戶用地平均是三百坪以上,並在道路兩側種植茄苳樹,今入部落可見高聳的路樹綠蔭。永昌.....more

24/48

泰雅族--復興鄉高義蘭部落

。居民多自武道能敢遷來,與比亞外同時建村。民國三年(大正三年),戶數卅一戶,人口數一八八人,日為分散其勢力,令十一戶五十二人由陀素(Tosu)帶領,於民國廿年(昭和六年)七十二日遷至台北鳥來鄉哈盆地方.....more

25/48

泰雅族--泰安鄉龍山部落

移的事件導因於一九○二年賽夏族與泰雅族共同抗日的「南庄事件」。這場戰爭讓鹿場人成為日本人的眼中釘,經過六年日本軍聯合入山,並將當時圍堵原住民下山出草的「隘勇線」,推到鹿場山腳,才讓村人倉皇翻山遁入汶.....more

26/48

泰雅族--和平鄉泰雅族望樓

有無外敵入侵或其他異常狀況。夜間,會由部落裡的青年夜宿於此來擔任戒,泰雅族的望樓造型相當突出,有別於其他的原住民族。在後來望樓被移至聚落內風景眺望良好之處,常常成為男女約會、娛樂、納涼之處.....more

27/48

太魯閣族--可樂(Kulu)部落客廳...

,意為「山胡椒」,引申為山胡椒叢生之地,部落族人的祖先本來住在砂卡礑溪上游西岸之三角錐山腹,一座隸屬於洗拉槓舊社的葛樂義小社,民國三年的太魯閣蕃討伐之役後,才被日遷至現址.....more

28/48

布農族--霧鹿古砲台

軍之重要據點。霧鹿砲台位於海端鄉霧鹿村,架設於昭和年間,在大關山事件發生後,當時日本察為能有效恫嚇當地的布農族人,遠從海外教大砲運來台灣,置於布農族部落據點A以嚇阻山區的原住民,並設檢哨,嚴格管制原.....more

29/48

排灣族--達仁鄉公所

住之原住民就被稱「化外民族」,異族鮮少敢出入本山林間,始至日治時代,日本政府採「日軍」強壓入侵後由日籠略統治,凡未歸化民族所居之地,列屬「番地」稱之。而在此時,排灣族是遵循頭目制度的貴族社會,在達仁.....more

30/48
上一頁
第 2 頁
共 4 頁
下一頁

警| 在 照片 分類當中 的相關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