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後字詞)無法查詢, 因為 聯合目錄 的查詢上限是256個字。
共找到 694 筆符合的資料
用方法/時機:鄒族最重要的農具。手鍬是用於清除前耕作物,再整地,以準備耕作(湯淺浩史,2000: 90)。 製作技術:鑄冶、砍削、纏繞 風格特色:做為手鍬柄的木材,是採用櫟樹、柚樹等類堅硬有彈性的木材.....more
形狀:圓型中空 紋飾:無 功能:汲水 型制/特徵描述:圓形罐狀陶壺,質地細,全器有裂痕及幾處的剝落,外圍用編成的竹籐繞圍。有一握持的把,無紋飾、直唇、口緣向外斜的敞口,器身圓形,底中凹平底式,外圍竹.....more
。 使用方法/時機:鄒族最重要的農具。手鍬是用於清除前耕作物,再整地,以準備耕作(湯淺浩史,2000: 90)。 製作技術:砍削、鑄冶、纏繞 風格特色:做為手鍬柄的木材,是採用櫟樹、柚樹等類堅硬有彈性的.....more
描述:兩塊木板拼紮成,內部中央紮附一V形木架。 使用者:男子 使用方法/時機:防護抵禦使用,或是用以盛置獵獲的首級。 製作技術:砍削、纏繞 風格特色:鄒族人使用堅硬的木材,製成為長方形的盾牌,繪製雙圓.....more
、纏繞 風格特色:魚筌是削細桂竹而製成的(湯淺浩史,2000: 139)。通常是用竹子做成的(浦忠成等 1997: 50)。 文化意義:漁撈為男子的專門工作,以共同或單獨的方式進行漁撈,所得的.....more
制/特徵描述:木筒形中夾籐架,器身具一鐵方紐。 使用者:男女皆可 製作技術:刳空、砍削、纏繞 風格特色:鄒族傳統用的蒸籠是用木材製成的,族人把實心的木頭中間挖空,底部再用竹子或籐條編成的網狀基座,就可.....more
遄G服飾 材質:麻棉纖維類 製作技術:織布 說明:胸兜,泰雅語稱之為『taoya』;主要呈四方形小布塊狀。布塊通常上、左、右三角附有繩線,穿著時頂角繩繞綁於頸部,二側繩線穿至背後繫結,下角鬆垂之;有時.....more
雅語稱為『teiyu』;主要是外出工作或天冷時,泰雅族男女披掛在衣服外層作為保護或保暖之用的大型方布。男子穿戴時大多從前面包覆,繞到頸背處繫結;女子則經常穿過腋下在右肩繫結。有些披風在方布上端二角附加.....more
』。機身主要是一條細長竹片,竹片一端繫有垂吊的麻繩,另一端刻有凹槽;型式如此件標本。使用時將竹片插在橫刻有一淺槽的樹幹上;麻繩一頭拉緊綁繫在另一旁的樹枝或竹幹彈弓上,另外一頭則繞過竹片的凹槽往下套回機身.....more
相當獨特,是以一整塊木頭刻成之啞鈴形木球,兩頭呈圓椎形,中間腰部凹下為細棒狀的連軸,尺寸大小不同。使用時將長約數尺的麻繩一端纏繞在陀螺腰部,一端綁在細木桿上;左手持陀螺拋擲到地上置放的竹籩上,右手以桿.....more
架上穿繫雙股麻絲十餘條作為經線;將麻線纏繞在此種竹片器細舌和末端凹槽之間,穿梭編織緯線。伊能在泰雅族北部的大嵙崁群調查時曾採得一套弓編器,附有類似的竹梭編器,贈送給東京帝大人類學教室(東京人類學會編纂.....more
細籐條以簡單螺旋編法交錯編繞而成;有些兩側編有籐環以綁繫帽帶。 原始描述: - 標本編號:315 .....more
細籐條以簡單螺旋編法交錯編繞而成;有些兩側編有籐環以綁繫帽帶。 原始描述:籐製'外觀似卵形半割者.最大外口徑(底部)19.7cm'厚0.7cm'高11.7cm. - 標本編號:316 .....more
為『tafu'u』;多是以棉布製成的長方形布塊,上端二側附綁繫繩帶。穿著時,將兩片裙布左右交叉相疊圍繞繫於腰部,布塊下垂誚傰奶U。此件裙布長約66公分、寬約86公分;以大塊長方形黑棉布為底拼接,裙表兩.....more
布網袋及棉繩背帶。木箱施以暗紅及黑色塗料,僅正面有裝飾紋樣,上下各飾有五個人頭文,中央由貝片、磁片、十錢日幣構成三個太陽文,太陽文下方有四個人頭文,周圍由稜形文環繞,並且運用圓形銅鑌裝飾。 損壞狀況.....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