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覺@ 在 楷書 分類當中

符合的藏品

金覺詩-幽居謝塵喧…

金覺詩-幽居謝塵喧…

類:書法創作 陳丁奇 典藏單位:劉金枝女士 金詩-幽居謝塵喧… 釋文:幽居謝塵喧,啔戶瞰平陸。東皋夜來雨,百卉如膏沐。泓泓水浮溪,靄靄雲出谷。雉雊麦(麥)風暖,蠶眠柘烟綠。忘形絕眾累,居寵有深辱。揮.....more

1/17
手抄寒玉堂聯文 (共49頁)

手抄寒玉堂聯文 (共49頁)

架浮香露滋 勇似相如將玉璧 辨同毛遂捧珠盤 葛洪丹竈生瑶草 逸少鵝池起墨波 兔毫書破三千櫝 鵒眼磨穿二十年 窮年讀易韋應絕 半世論文髮尚青 保存現況/外觀描述:現況良好 物件識別號碼.....more

2/17
楷書 五言絕 李白 獨坐敬亭山

楷書 五言絕 李白 獨坐敬亭山

飛盡」三字,字體稍大,但重心不同,「飛」字微向左傾,「盡」字末筆橫畫往右下稍降,在視上令人感到有眾鳥高飛盡的態勢。「孤雲」二字,孤的右方故意抬高,讓右下方留下一空間,雲的字體稍大而穩定,藉以表達原詩.....more

3/17
楷書 李白 三五七言 秋風詞

楷書 李白 三五七言 秋風詞

詩讀來讓人感落落難明,若隱若晦,躊躇不定,到底該是如何?難以言喻。而生拗的筆法似乎也恰好的呼應了這種心情,讓人得味苦難明。(陳三郎賞析說明) 這是一件明顯帶有魏碑體勢的楷書作品。整件作品給人挺勁厚.....more

4/17
錄蘇軾詞長生樂(四聯屏)

錄蘇軾詞長生樂(四聯屏)

」、「列」、「泛」、「盡」等澀筆讓筆力柔緩,在視上造成「緊實」與「鬆緩」的對比。此外,如「觥」字右之「光」之豎畫、「人」字之撇捺搭接處,皆有出人意表巧思,同時也讓人感受到天鶴先生字裡行間自然流露的童趣,米.....more

5/17
楷書 蕉葉題詩

楷書 蕉葉題詩

,應是會不自的綻露笑意,因為我心有人知。此篇楷書墨韻清晰分明,筆筆交待清楚,整體 佈白通明,似有明月高掛、迤邐滿地之感。用筆方、圓並用,剛柔相濟,運筆略帶行意,堅毅之中又帶有親切,使人有股莫名愉悅.....more

6/17
楷書 李白 東武吟

楷書 李白 東武吟

具有截鐵折刀的力度,張猛龍碑具有奇正相生的結構﹔石門銘、瘞鶴銘具有圓筆的逸氣,鄭道昭的摩崖書法,具有穩健整正,氣象雄大的楷書視效果,陳丁奇老師一生著墨鄭道昭書法最深,此篇作品雖屬中堂,但要擠寫一百七.....more

7/17
白居易詠春日閒居五言排律

白居易詠春日閒居五言排律

虞世南孔子廟堂碑在轉折上都用圓轉,感字的肩膀圓潤,沒有火氣,這篇作品轉折或長橫畫收筆也是如此。日治時期書法教科書如小野鵝堂,鈴木翠軒的字,都汲取這些溫和圓潤書風,就是所謂和樣書風,這種書風和後來的北.....more

8/17
錄芳翠先生詩 銷夏

錄芳翠先生詩 銷夏

接受其影響,那是很自然的事,芳翠唐楷專精九成宮,但又走一趟隋碑,例如蘇孝慈墓誌等,其楷書的養成是博涉多優,整體感是溫潤而不失峻利,而陳老師此篇作品,捺筆出鋒較長,例如夏、來等字;浮鵝鉤圓潤,例如池.....more

9/17
魏碑體 天鶴廬 自詠

魏碑體 天鶴廬 自詠

之超越繪畫表現由此可見一斑,他提出「文字視化」的想法,即「通過『書』的造形,向全世界能理解的人推展書道藝術」,天鶴先生以自創一格的魏碑體書寫自詠詩,隱匿其中的藝術理念,著實令人深思!(黃宗義、莊千慧.....more

10/17
楷書 杜甫 得房公池鵝詩

楷書 杜甫 得房公池鵝詩

在其他作品中也常有同樣寫法。 第四句「為報籠隨王右軍」,第一字「為」居於第二行最後一字,字體稍大,墨色亦較濃。「王右軍」位於最末,墨色最濃。第三行中六個字的中線,並未在同一線上,而有左右飄移的感,亦.....more

11/17
楷書 彌陀寺晚歸

楷書 彌陀寺晚歸

每個字的外形都是「正方形」或「長方形」,推敲其用意,在每個字的方整結體中,製造內部空間的不對襯美感,換言之,看似對齊的楷書,若在字形內部做多重的空間變化,仍可讓作品整體呈現一種生動活潑視感受。此外.....more

12/17
節臨宋爨龍顏碑

節臨宋爨龍顏碑

度的美化,陳老師將字寫的較膨脹一些,顯得各個高頭大馬,行間密不透風,是否參考顏氏家廟碑的章法,刻意表現畫面的緊迫視效果呢?(鄭聰明賞析說明) DingQi_C-tian_N12 .....more

13/17
楷書 節錄醴泉銘詞

楷書 節錄醴泉銘詞

,字多清晰,所以運用的範圍最多。由作者本件臨寫的「節錄醴泉銘詞」,可見其臨寫歐陽詢楷書之後,研究出自己的楷法,所以整幅作品令人感生動流暢、方圓兼備,能以方整為形質,而以圓潤為性情。本件雖是臨寫的內容.....more

14/17
楷書 節錄化度寺碑銘

楷書 節錄化度寺碑銘

字右邊的橫直鈎帶有弧度,如同褚遂良背勢的筆法;「倦、倫、俗、伏、開、聞、同、圖、像、俱。」等字左邊的直線亦帶有背勢的筆法;如此的變化,使得本件作品更加靈動,並使四行的字達到前呼後應,調和統一的視美感.....more

15/17
第 1 頁
共 2 頁
下一頁
  • 1
  • 2
  • 至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