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簡` 在 臺灣原住民族 分類當中

符合的藏品

滿載而歸

庫 屏東縣 泰武鄉(921) 此作品在寫實當時傳統原住民上山打獵時的收穫豐收時的樣貌,在傳統裡的規範中族人上山時需滿載而歸並將食物與族人分享,在服裝上以赤裸著上身,穿著圍裙是原住民獵人打獵中最便的服.....more

1651/1960

品名:杵

化執行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民族學 品名:杵 介:"  泰雅族的木杵為一根木棒製成的細腰線形杵,多以堅硬的榕樹或樟樹刳削而成;中間細腰處為握把,兩端較粗為捶頭,多用於舂米或搗製粟米為主.....more

1652/1960

品名:臼

化執行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民族學 品名:臼 文化區:南島語族區 介:  木臼為泰雅族常見的食物加工器具。一般利用粗大堅硬的榕樹或樟樹整根樹幹刨挖而成,中間有腰部分較細,內部挖空以口部的.....more

1653/1960

品名:裙

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民族學 品名:裙 文化區:南島語族區 介:"  腰裙為泰雅女子基本的服飾。以麻布製成,可分為布裙與珠裙兩種。布裙為泰雅女子平常居家或工作時穿用,多以純麻布為主,而珠.....more

1654/1960

品名:筒袖

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民族學 品名:筒袖 文化區:南島語族區 介:  筒袖泰雅語稱「qujit」,泰雅族男女均可穿著,形狀似筒形,以麻布製成,袖口兩端有紋飾。一般多穿於無袖短衣或長衣內,外.....more

1655/1960

品名:頭飾

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民族學 品名:頭飾 文化區:南島語族區 介:"  由於昔日泰雅男女皆蓄長髮而不剪,長髮自然垂下或盤於頭上,尤其工作或慶典時,都有使用頭飾的習慣。   一般泰雅男子所.....more

1656/1960

品名:頸飾

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民族學 品名:頸飾 文化區:南島語族區 介:  頸飾為裝飾佩件之一。一般多繞在頸部作為裝飾,作為儀式盛裝舞蹈時的佩件。泰雅族的頸飾多以貝片、小貝珠、彩色玻璃珠、貝錢.....more

1657/1960

品名:腰帶

執行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民族學 品名:腰帶 文化區:南島語族區 介:"  腰帶為服飾佩件之一,一般作為束腰用,束於衣外,兩端垂於腰際。男女皆可佩戴。因有美麗的紋飾極富裝飾的效果,也有部.....more

1658/1960

品名:足飾

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民族學 品名:足飾 文化區:南島語族區 介:  腿飾為泰雅男子專有的盛裝飾品之一。一般都是成對佩戴於小腿上。獵頭英雄於慶功宴跳舞時佩用,如貝珠足飾或附鈴貝珠足飾等.....more

1659/1960

品名:籐籃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民族學 品名:籐籃 文化區:南島語族區 介:  籐籃為布農族日常盛置器具,以籐篾編製而成,多用以盛裝菜肉、地瓜、工具或雜物。昔日,山居的布農族人籐編器頗.....more

1660/1960

品名:糧筒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民族學 品名:糧筒 文化區:南島語族區 介:  『糧筒』又稱為穀倉,布農族語為「kongun」,以木工技術刨鑿製成中空的桶壁接合另一塊木板或.....more

1661/1960

品名:食盒

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民族學 品名:食盒 文化區:南島語族區 介:  『便當盒』布農族稱「tokban」,為盛粟飯的器具,以籐或竹編製而成。布農族人上山工作或伐木、狩獵,不擬舉吹.....more

1662/1960

品名:瓢壼

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民族學 品名:瓢壼 文化區:南島語族區 介:"  瓢壺是以成熟的葫蘆瓢殼製成的,原住民很早以前即已知道利用葫蘆做為容器。   布農族人除將葫瓜食用外,也利用.....more

1663/1960

品名:肩袋

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民族學 品名:肩袋 文化區:南島語族區 介:  肩袋為泰雅男子盛裝時穿戴的服飾佩件,一般斜披在肩上;以麻布為底,上有織紋的長方形袋身,袋身上端兩側有織花背帶相連.....more

1664/1960

品名:木杵

杵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民族學 品名:木杵 文化區:南島語族區 介:"  台灣原住民各族群,昔日皆使用杵與臼加工處理食物,山居的布農族人亦不例外,利用杵臼舂米。手舉的叫杵,舂.....more

1665/1960

簡` 在 臺灣原住民族 分類當中 的相關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