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繞 在 脊索動物門 分類當中

符合的藏品

中文種名:黃姑魚

中文種名:黃姑魚

二硬棘粗大,長度約為眼徑的2.1倍。耳石為黃姑魚型,腹面蝌蚪形印跡之「尾區」呈「J」字型,末端達耳石外緣。腹腔膜有細黑點,胃為卜字形,幽門垂7-9個,腸為2次迴型,鰾為黃姑魚型,前端為圓角之方形,附.....more

136/149
中文種名:鱗鰭叫姑魚

中文種名:鱗鰭叫姑魚

點前,鰓蓋後下方;尾鰭楔形。 腹腔膜為黑色,胃為卜字形,幽門垂9- 10個,腸為2次迴型,鰾為叫姑魚型,附枝16對。 體側上半部紫褐色,下半部銀白色;自胸鰭基後,體中央具一2-3列鱗片寬的銀白色帶.....more

137/149
中文種名:半斑黃姑魚

中文種名:半斑黃姑魚

有一列鞘鱗。 胸鰭基上緣點在背腹鰭基起點前,鰓蓋末端下方;背腹鰭基起點上下相對,背鰭軟條基為臀鰭基長的4.6倍; 尾鰭楔形。腹腔有褐色細斑,胃為卜字形,幽門垂7個,腸為2次迴型,鰾為黃姑魚型,附枝.....more

138/149
中文種名:鮸

中文種名:鮸

腔膜淺褐色,胃為卜字形,腸為2次迴型,幽門垂5個,鰾為鮸魚型,前端不突出,附枝34-35對,均具背分枝及腹分枝。體為褐色;背鰭棘部褐色,末緣深褐色,軟條下半部褐色,上半部黑褐色,鰭中央有列深褐色點線.....more

139/149
中文種名:杜氏叫姑魚

中文種名:杜氏叫姑魚

軟條部﹑臀鰭及尾鰭布滿小圓鱗。背鰭基起點在胸鰭基上緣點稍後方;胸鰭基上緣點在鰓蓋後下方;腹鰭基起點較背鰭基起點更後;尾鰭楔形。耳石為叫姑魚型。腹腔膜為黑色,胃為卜字形,幽門垂8個,腸為2次迴型,鰾為.....more

140/149
中文種名:雙棘原黃姑魚

中文種名:雙棘原黃姑魚

尾鰭為尖形,成魚為楔形。腹腔膜無色,胃為卜字形,腸為2次迴型,幽門垂8個;鰾為原始黃姑魚型,附枝18對,呈對生狀,前後附枝不重疊,第二對特別大。體側上半部灰黑色,下半部銀白色;在胸鰭基水平線以上散部.....more

141/149
中文種名:大頭白姑魚

中文種名:大頭白姑魚

斑,胃為卜字形,腸為2次迴型,幽門垂9個,鰾為白姑魚型,附枝18-20對,僅有腹分枝,第二對以後呈翼形開展。體側上半部紫褐色,下半部銀白色;背鰭淺褐色,末緣深褐色;尾鰭淺褐色;臀、腹及胸鰭幾近無色.....more

142/149
中文種名:白姑魚

中文種名:白姑魚

,腸為2次迴型,幽門垂11-12個,鰾為白姑魚型,附枝24-27對,僅有腹分枝,第二對以後呈翼形開展。體側上半部紫褐色,下半部銀白色;背鰭褐色,軟條部中間有一銀白帶;尾鰭黑色;臀鰭無色;腹鰭和胸鰭無.....more

143/149
中文種名:斑鰭白姑魚

中文種名:斑鰭白姑魚

向耳石外緣。背鰭基起點在胸鰭基上緣起點和腹鰭基起點稍前方,胸鰭基和腹鰭基起點相對,位鰓蓋末端下方;尾鰭楔形。腹腔膜深褐色,胃為卜字形,腸為2次迴型,幽門垂9-10個,鰾為白姑魚型,附枝24-25對.....more

144/149
中文種名:截尾白姑魚

中文種名:截尾白姑魚

形印跡之「尾區」呈「T」字型,末端僅彎向耳石外緣。胸鰭基上緣點稍前於背、腹鰭基起點,三鰭基起點皆位頭區內鰓蓋末端;尾鰭截形。 腹腔淡褐色,胃為卜字形,腸為2次迴型,幽門垂10個,鰾為白姑魚型,附枝.....more

145/149
中文種名:褐泥蛇鰻

中文種名:褐泥蛇鰻

2-3排,總共20顆,前上頜骨篩骨複合齒呈一排,總共12顆;前鼻孔具有皮瓣突出,開口朝下方,後鼻孔呈橢圓形周圍具有皮瓣環,眼眶下有4個感覺孔,眼眶上有2個感覺孔,鰓蓋前下頜有6個感覺孔;背鰭前脊椎骨.....more

146/149
中文種名:叫姑魚

中文種名:叫姑魚

擴大為圓錐形。背、腹鰭基起點約相對;胸鰭基上緣點在背腹鰭起點前,鰓蓋末緣下方;尾部楔形;腹腔膜灰褐色,胃為卜字形,幽門垂6個,腸為2次迴型,鰾為叫姑魚型,前端呈左右突球狀,附枝14對,第一對伸入頭區.....more

147/149

中文名:台灣草蜥

於草生地、灌叢或大型禾本科植物體上活動,夜間亦常會棲息於禾草或其他植物體上休息,活動時尾巴因有平衡及部分之纏功能,有相當之重要性,故雖會自割,卻不若守宮科或壁虎科蜥蜴之尾巴那般易斷,卵生,一窩可產2.....more

148/149

中文名:蓬萊草蜥

,活動時尾巴因有平衡及部分之纏功能,具相當之重要性,故雖會自割但卻不若守宮科或壁虎科蜥蜴之尾巴那般易斷,卵生,一窩可產2 至6顆左右的卵。 體型大小:中小型 活動性:白天 生殖方式:卵生 鱗片表狀.....more

149/149
上一頁
第 10 頁
共 10 頁

繞 在 脊索動物門 分類當中 的相關搜尋